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893|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冒话汗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18 10:2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些人感冒,仅是出现喷嚏、鼻塞、流涕、咽痒,全身有些酸痛不适,可能不用服药,休息几天症状会自然消失,但有些人可能会随这些前期症状,很快出现头痛恶寒、发热、咽痛、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这个时候,测量体温,都会出现体温升高,一般来说,体温越高,各种自觉症状就越重,中医治感冒,当病人出现发热恶寒,体温升高病在表证时,必定要用汗法,以求病从汗解,病能速愈。

汗法,是中医八法中第一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以开泄腠理,发散出汗而逐邪外出。“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在中医发展史上,张仲景创六经辨证法,《伤寒论》里有不少通过发汗来解除病邪的方药,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在麻黄汤的服法中叮嘱要“温服、覆取微似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桂枝汤的服法与麻黄又不同,非常讲究,“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麻黄汤与桂枝汤,病证不同,要求药后出汗的方法与量也不同,但如果深刻理解,就是必须是药后得汗,病邪乃解,如果不能得汗,病则不解。

仲景以后历代医家运用伤寒论方,用于外感病,有得有失,有的医家发现,有些外感病,用伤寒论,本来汗后应该得以解除的病证反而加重,经过探索,在明清时期,经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总结,发现同是外感,有伤寒、有风温等差异,伤于寒者,宜辛温发汗,伤于温者,宜辛凉发表,并创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法,银翘散、桑菊饮这些方剂就他们创立的。到了民国初期,张锡纯可以说是集诸家之大成的一代宗师,其对汗法的应用,可以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指出 “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伤寒初得宜用热药发汗,麻黄、桂枝诸汤是也。风温初得,宜用凉药发其汗,薄荷、连翘、蝉蜕诸药是也”有这样一个病案:“一个邻村病人,秋冬令感冒风寒,周身恶寒无汗,胸间烦躁,原是大青龙汤症,医者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而烦燥益甚,几至疯狂,其脉洪滑异常,两寸皆浮,而右寸尤甚。。。。”张锡纯投以寒解汤,复怀之顷,汗出如洗而解。其治伤寒、风温,不但在初期用汗法,就是在少阳阳明时,也巧用汗法,让病邪得汗而解;少阳证为寒热往来,其证介于表里之间,宜和解不宜发汗,但张公对于此证,辨其寒热之多少,或加玄参、或加薄荷,让病邪由深出浅,由少阳透太阳,最后作汗而解。阳明热实,无论伤寒风温,张公皆用白虎汤,而且在白虎汤中加薄荷少许,或连翘、蝉蜕少许,往往服后即可得汗。在使用连翘方面,张锡纯指出,治外感风热,连翘用到一两,必能出汗,且其发汗之力甚为柔和绵长。一少年,风温初得,张公单用连翘一两让其煎汤服,彻夜微汗,翌日病若失。

《伤寒论》上提到“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不宜发汗,但是如果遇到非发汗病邪不去,怎么解决呢?张锡纯用一病例给出了答案:一女仆,得温病十余日,下焦虚惫,外邪直趋下焦泄泻无度,昏不知人,脉数七至无边,势至垂危,以熟地二两、生山药、白芍各一两,甘草三钱煎一大碗,趁热徐徐灌之,尽剂而愈。曰:寒温之证,原忌黏腻滋阴、甘寒清火,以其能留邪也。而用以为发汗之之助,则能转逐邪外出,是以药在人用耳。不墨守成规,不胶柱鼓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一句药在人用耳,明示张公用药之道,机圆法活,灵通无碍之境。

从现代生理学来说,汗,是人体调节体温,进行物质新陈代谢的生理表现之一,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人体通过汗腺的开合,通过汗液的排泄,把人体过高的热量排出体外,同时,机体内在进行生理活动中,一些对身体无用的代谢物质,或者一些瘀积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病理物质,也可以通过汗液的分解排泄,得以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机体温及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当外界温度高、湿度小时,人体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当气温低、湿度高时则不容易出汗,比如当外界温度过低时,人体感受寒气,人体外周血管收缩痉挛,汗腺闭塞,人体生理活动所产生的热量瘀积郁压在里面,就会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

感冒,无论风寒风热,都是外邪自外入,首先影响的是人体汗腺的正常功能,或是出汗通道瘀塞,或是出汗与排热不成正比,进而引发机体其他病理变化,治疗目标是急急开通邪路,祛邪外出,邪去则正安,而汗法是无疑是最直接疏通邪路,祛除邪气的治法,汗可以使体内气血郁结的地方,快速而直接地开通,气血通畅带来的结果是阴阳自和,即体内的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腠理开合有度, 邪去则正安。

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进步,西药在解热镇药的研发方面,成果很大,不少解热镇痛的片剂、颗粒、针剂以疗效确切,剂量精准容易掌握而让临床医生作为首选,而中药汤剂,由于涉及到辨证选方,同是解表发汗,伤寒温病,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方各不同,不但伤寒温病,有时让人难以分辨,即使能辨证准确,依证用方,也未必能一服即能解汗,如在感冒中,病在什么层次不用发汗?什么层次必要发汗?用辛温发法或是辛凉发汗?要微汗或要彻汗?遇到“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复杂病证需要发汗才能去病时,如何选方用药?这个方这个药,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要用到多少量才能达到得汗的效果?中药有效量的难以驾驭性,让不少中医对中药发汗望而却步,进而演变为对中医的汗法的临床运用与临床价值也逐步忽视了。



“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和而后有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有汗”。 张锡纯如是说,把汗之与否推到了人体是否阴阳和的层次,如果我们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认识到汗法的深层意义,把这一基本功练好,把汗法这一中医最基本的疗法运用得也象先圣们那样出神入化,汗中有清、汗中有温、汗中有补,汗中有消,汗中有和,一法之中八法备焉,汗法,就不是只简单局限在外感病中运用了。

点评

夹叙夹议,深入浅出,讲解汗法引人入胜。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3-18 16:26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46
 楼主| 发表于 2019-3-25 09:37: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何九公 于 2019-3-25 10:04 编辑
dffaaoo 发表于 2019-3-24 21:18
大黄牡丹汤,中医方剂名。为泻下剂,寒下,具有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之功效。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证见 ...

此方出于仲景,药力峻猛,还有一方是桃核承气汤,十几年我母亲从牛背摔下,腰痛不可转侧,在床上躺了两天我哥才通知我回村接回治疗,母亲告诉平时大便通畅,天天如厕,摔伤后两天末有便意,腰痛难忍,投桃核承气一剂,药后不到半小时,腹急如厕,因腰痛活动不便,十几步远的卫生间差点都赶不及,后得下,腰痛两日即愈,现在母亲已八十多岁高龄,身体健康,天气好时还可到农田走走,老人家在村下习惯了,我曾接来城里半年,呆不住了,所以从养生的角度论,自在即是安身处。
45
发表于 2019-3-24 21:19:35 | 只看该作者
dffaaoo 发表于 2019-3-24 21:18
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瘀结证
44
发表于 2019-3-24 21:19:03 | 只看该作者
于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性盆腔炎等湿热瘀结证。
43
发表于 2019-3-24 21:18:35 | 只看该作者
苔黄腻,脉滑数。
42
发表于 2019-3-24 21:18:17 | 只看该作者
大黄牡丹汤,中医方剂名。为泻下剂,寒下,具有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之功效。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证见右下腹肿痞,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胆道蛔虫、胰腺炎、急性盆腔炎等湿热瘀结证。
41
 楼主| 发表于 2019-3-24 11:05:48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23 23:26
不多说了,先生行医也不易,但也要纸上谈兵,纸上不谈,临床无兵。

知道行医不易就好,在基层二三十年,长期的临床实践,方知中西各有长短,麻黄类型汤、桂枝类汤,柴胡类汤不知经过了多少验证,就是承气汤类,除十枣汤外,其他如大小承气,桃仁承气均有验证,年青时胆大包天,用大黄牡丹汤治一肠痈,泻下半盘带脓粪便后病愈,但现在也知道,仅以仲景寥寥几句,使用诸承气汤,极易偾事,如能掌握现代医学急腹症及其他相关知识,则更能对此类病证作出更明确的鉴别诊断,可下禁下更加清楚,所以经典要精读,现代医学也不要排斥,时代在进步,〈伤寒论〉中,仲景所言某些死证,现在则末必也。所以,现代中医,不要抱着各种成见,视西医如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鞠行,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方知天下无方可用。每个医生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点评

烦请先生把以往的病案整理出来,教导后人。  发表于 2019-3-24 11:1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0
发表于 2019-3-23 23:26:05 | 只看该作者
何九公 发表于 2019-3-23 10:42
建议你先把“抽象”的词意弄清再发表你的言论,你有意混淆是非,臆自高贤,是一种病态心理。

鹦鹉学舌 ...

不多说了,先生行医也不易,但也要纸上谈兵,纸上不谈,临床无兵。

点评

知道行医不易就好,在基层二三十年,长期的临床实践,方知中西各有长短,麻黄类型汤、桂枝类汤,柴胡类汤不知经过了多少验证,就是承气汤类,除十枣汤外,其他如大小承气,桃仁承气均有验证,年青时胆大包天,用大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24 11:05
39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1:25:2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3-22 16:32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感冒,扯拉出寒温之争,扯拉出中西医之争。而正是这个感冒把伤寒与温病统一起 ...


先生这才是实事求是。

点评

谢谢先生赞许。  发表于 2019-3-23 14:50
38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0:42: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何九公 于 2019-3-23 11:27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22 23:22
先生前说【辨用病脉证,法用汗下温和,怎么能说中医临床无法呢。】后说【六经之用,是古人对人体能量运动 ...

建议你先把“抽象”的词意弄清再发表你的言论,你有意混淆是非,臆自高贤,是一种病态心理。

鹦鹉学舌、纸上谈兵,你又焉知我不知六经合病并病如何?科学无国界,真正的医生,也不应该抱中医西医之分,只要对病人有益,临床有效,中医有效用中医,西医有效用西医,在生命面前,一切成见,都应为之让路,如果西医是真理,学习西医就成了在西医后面爬行?就永远成了西医的奴才?可见你这人为学不是为寻求真理,满脑陈旧思维意识。

我在民间基层行医近三十年,内外妇儿很多常见病均能有效治疗,鱼鲠于浅喉,取之小术也,这是一个基层医生最基本的医疗技能,不足炫之,鲠之深者,我诊所无相关设备也无这个资质,医者剑胆琴心,应谨小慎微,但也要有所担当,可为之事,前怕冒险,后怕官司、你如何为医?

羽翼伤寒,可以理解为“错悟了伤寒”?哪个老师教先生的语文?如果不老师错教,也不是先生自己误译,这可是个大问题一,学品即人品,为人处世,诚实为先,作为医者,更应具备实事求的素质,先生如此妄评,于古,是对先哲不敬,于今,是误导后学,为逞口舌之快,歪曲事实,先生的人品与学品,实在不敢恭维。

另,我不明张西纯为何人,也没说过张西纯是温病学家,不明先生此语何意。

点评

不多说了,先生行医也不易,但也要纸上谈兵,纸上不谈,临床无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23 23: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3 05:31 , Processed in 0.0820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