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09|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感冒话汗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18 10: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些人感冒,仅是出现喷嚏、鼻塞、流涕、咽痒,全身有些酸痛不适,可能不用服药,休息几天症状会自然消失,但有些人可能会随这些前期症状,很快出现头痛恶寒、发热、咽痛、全身酸痛、咳嗽等症状,这个时候,测量体温,都会出现体温升高,一般来说,体温越高,各种自觉症状就越重,中医治感冒,当病人出现发热恶寒,体温升高病在表证时,必定要用汗法,以求病从汗解,病能速愈。

汗法,是中医八法中第一法,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以开泄腠理,发散出汗而逐邪外出。“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在中医发展史上,张仲景创六经辨证法,《伤寒论》里有不少通过发汗来解除病邪的方药,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在麻黄汤的服法中叮嘱要“温服、覆取微似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桂枝汤的服法与麻黄又不同,非常讲究,“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麻黄汤与桂枝汤,病证不同,要求药后出汗的方法与量也不同,但如果深刻理解,就是必须是药后得汗,病邪乃解,如果不能得汗,病则不解。

仲景以后历代医家运用伤寒论方,用于外感病,有得有失,有的医家发现,有些外感病,用伤寒论,本来汗后应该得以解除的病证反而加重,经过探索,在明清时期,经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总结,发现同是外感,有伤寒、有风温等差异,伤于寒者,宜辛温发汗,伤于温者,宜辛凉发表,并创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法,银翘散、桑菊饮这些方剂就他们创立的。到了民国初期,张锡纯可以说是集诸家之大成的一代宗师,其对汗法的应用,可以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指出 “伤寒风温始终皆宜汗解”“伤寒初得宜用热药发汗,麻黄、桂枝诸汤是也。风温初得,宜用凉药发其汗,薄荷、连翘、蝉蜕诸药是也”有这样一个病案:“一个邻村病人,秋冬令感冒风寒,周身恶寒无汗,胸间烦躁,原是大青龙汤症,医者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而烦燥益甚,几至疯狂,其脉洪滑异常,两寸皆浮,而右寸尤甚。。。。”张锡纯投以寒解汤,复怀之顷,汗出如洗而解。其治伤寒、风温,不但在初期用汗法,就是在少阳阳明时,也巧用汗法,让病邪得汗而解;少阳证为寒热往来,其证介于表里之间,宜和解不宜发汗,但张公对于此证,辨其寒热之多少,或加玄参、或加薄荷,让病邪由深出浅,由少阳透太阳,最后作汗而解。阳明热实,无论伤寒风温,张公皆用白虎汤,而且在白虎汤中加薄荷少许,或连翘、蝉蜕少许,往往服后即可得汗。在使用连翘方面,张锡纯指出,治外感风热,连翘用到一两,必能出汗,且其发汗之力甚为柔和绵长。一少年,风温初得,张公单用连翘一两让其煎汤服,彻夜微汗,翌日病若失。

《伤寒论》上提到“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不宜发汗,但是如果遇到非发汗病邪不去,怎么解决呢?张锡纯用一病例给出了答案:一女仆,得温病十余日,下焦虚惫,外邪直趋下焦泄泻无度,昏不知人,脉数七至无边,势至垂危,以熟地二两、生山药、白芍各一两,甘草三钱煎一大碗,趁热徐徐灌之,尽剂而愈。曰:寒温之证,原忌黏腻滋阴、甘寒清火,以其能留邪也。而用以为发汗之之助,则能转逐邪外出,是以药在人用耳。不墨守成规,不胶柱鼓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一句药在人用耳,明示张公用药之道,机圆法活,灵通无碍之境。

从现代生理学来说,汗,是人体调节体温,进行物质新陈代谢的生理表现之一,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中,人体通过汗腺的开合,通过汗液的排泄,把人体过高的热量排出体外,同时,机体内在进行生理活动中,一些对身体无用的代谢物质,或者一些瘀积于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病理物质,也可以通过汗液的分解排泄,得以排出体外,从而维持机体温及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当外界温度高、湿度小时,人体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当气温低、湿度高时则不容易出汗,比如当外界温度过低时,人体感受寒气,人体外周血管收缩痉挛,汗腺闭塞,人体生理活动所产生的热量瘀积郁压在里面,就会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

感冒,无论风寒风热,都是外邪自外入,首先影响的是人体汗腺的正常功能,或是出汗通道瘀塞,或是出汗与排热不成正比,进而引发机体其他病理变化,治疗目标是急急开通邪路,祛邪外出,邪去则正安,而汗法是无疑是最直接疏通邪路,祛除邪气的治法,汗可以使体内气血郁结的地方,快速而直接地开通,气血通畅带来的结果是阴阳自和,即体内的气机的升降出入恢复正常,腠理开合有度, 邪去则正安。

随着现代制药技术的进步,西药在解热镇药的研发方面,成果很大,不少解热镇痛的片剂、颗粒、针剂以疗效确切,剂量精准容易掌握而让临床医生作为首选,而中药汤剂,由于涉及到辨证选方,同是解表发汗,伤寒温病,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方各不同,不但伤寒温病,有时让人难以分辨,即使能辨证准确,依证用方,也未必能一服即能解汗,如在感冒中,病在什么层次不用发汗?什么层次必要发汗?用辛温发法或是辛凉发汗?要微汗或要彻汗?遇到“酒客”、“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等复杂病证需要发汗才能去病时,如何选方用药?这个方这个药,在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要用到多少量才能达到得汗的效果?中药有效量的难以驾驭性,让不少中医对中药发汗望而却步,进而演变为对中医的汗法的临床运用与临床价值也逐步忽视了。



“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和而后有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有汗”。 张锡纯如是说,把汗之与否推到了人体是否阴阳和的层次,如果我们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认识到汗法的深层意义,把这一基本功练好,把汗法这一中医最基本的疗法运用得也象先圣们那样出神入化,汗中有清、汗中有温、汗中有补,汗中有消,汗中有和,一法之中八法备焉,汗法,就不是只简单局限在外感病中运用了。

点评

夹叙夹议,深入浅出,讲解汗法引人入胜。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3-18 16:26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09: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9-3-18 18:28
西医曾经有一个说法:感冒是万病之源。有的内科医生,干了一辈子都没有把感冒说清楚。
     楼主把感 ...


谢谢老先生与两位总版点评,个人浅薄之见,仅为抛砖引玉之用。
3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09: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18 21:19
明清时期,经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家总结,发现同是外感,有伤寒、有风温等差异,伤于寒者,宜辛温发汗,伤于 ...

中医界有些人独尊仲景而贬损诸家,是一种狭窄的思维在作怪。

岳美中先生曾这样说: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纭之繁,务实则能举沉疴痼疾之重。当时,岳美中曾对这一段学习与临证体会加以总结,认为治重病大证,要用张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李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总之,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选方用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

吴鞠通叶天士肯定是读过《伤寒论》的,也肯定是临床验证过麻杏石甘汤与白虎汤诸方的,不过他们的悟性可能没你老吐高也有可能

点评

先生言重了。我并非贬诸家,也不轻视时方,而是读而有疑,疑而发问,惹得先生不高兴。难道有疑不问,就不是贬损诸家? 先生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连吴鞠通也承认温病是伤寒的一翼,风伤卫,寒伤营,风寒,风温都是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19 11:3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09: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dffaaoo 发表于 2019-3-18 22:48
有些外感病,用伤寒论,本来汗后应该得以解除的病证反而加重


先生可谓论坛表情帝,在下才疏学浅,请多多指教,还寄望先生修炼他日虚室生白,白日飞升,论坛诸君可一睹奇观
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09: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9-3-19 09:33
一些人感冒,仅是出现喷嚏、鼻塞、流涕、咽痒,全身有些酸痛不适,可能不用服药,休息几天症状会自然消失, ...


6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14: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19 11:36
先生言重了。我并非贬诸家,也不轻视时方,而是读而有疑,疑而发问,惹得先生不高兴。难道有疑不问,就不 ...

先生想多了,论坛交流,各人风格不一,畅所其言就是,没有高兴不高兴的事,我高兴,你没我奖金,我不高兴你也不能给我罚单,大家以诚相待,平等交流就是,能从相互交流中各有所获,有益于增学识广见闻是我们上论坛的主要目的,其他负面情绪,请自我处理。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末发热,必恶寒、体痛、呃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

同为太阳病,有伤寒,有温病,两者表现有异,治法也不同,仲景本有已明言,我也并没胡说八道。

吴鞠通叶天士等后代温病学家,是善读《伤寒论》者,中医学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是历代各个时代,不少医家不断修正完善而来,是不是经典,看其临床实用价值,不是除仲景之外余皆叛道,《伤寒论》之外,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叶天士《温热论》有功于中医学的发展与完善,其著作堪称中医经典,我读中医时,老师们也把《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作为经典必学之课。所以不知先生所言学医还是学经典指的是什么意思。

点评

謝謝回复,本不想多说了,先生一句“以诚相待,平等交流”的态度,又激起我讨论的兴趣。 《伤寒论》397法,是中医临床之法,是中医诊治伤寒病之法,法是规则,有是病用是方,113方是伤寒发病在不同病位,针对不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20 10:31
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9 14: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dffaaoo 发表于 2019-3-19 14:29
列缺是人体腧穴之一,属于手太阴肺经之络穴,亦是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出自《灵枢·经脉》。此腧穴在人 ...


谢谢指教。
8
 楼主| 发表于 2019-3-20 15: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20 10:31
謝謝回复,本不想多说了,先生一句“以诚相待,平等交流”的态度,又激起我讨论的兴趣。

《伤寒论》39 ...

先生这样讨论非常好,看得出先生确是比较尊崇伤寒,伤寒温病,经方时方,其临床价值我已经在上面引用岳美中先生的论述作出回应,这也就是我对伤寒温病,经方时方的态度。

伤寒用六经辨,温病用卫血营血辨,这是仲景与温病学家对外感病的认识,所以先生的“一切病,尽在伤寒之中”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连仲景也在三阴三阳之外,另有《金匮》论杂病。人体之病,有外感,有内伤,有金刃虫蛇,跌仆水火之伤等等,所以不要认为一部伤寒论就能满足临床需要,能够治疗任何疾病,当现代科学对人体生命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基因水平的时候,希望我们中医能放开眼界,不要固步自封。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末发热,必恶寒、体痛、呃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

《伤寒论》原文为证,仲景明言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两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伤寒与温病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把温病当伤寒治,更是要命的,吴鞠通叶天士们因为经过临床验证,才有了《温病条辨》与《温热论》。两者只要能解决临床实际需要,中医后学就应该好好学习,不应厚此薄彼。

从《伤寒论》也可看出,,三阴三阳仅为大纲,具体还需以证为目,比如太阳病,就有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麻黄汤,葛根汤,麻黄桂枝各半汤,大小青龙汤等等,所以证有万千,伤寒113方,又岂能尽愈诸病,具体病证具体处理,这样才能不落于宽泛。

鱼刺鲠喉,现在喉科医生在喉镜下即可轻巧取除,如果我们中医还得非要三阴三阳辨证一番,那中医也实在太古董了,先生说是也不是?

点评

謝謝先生鼓励。中医不尊崇伤寒还叫中医吗?国有国法,人有人伦,伤寒就是中医临床之法,是中医的准则,温病时方必须守伤寒之法。中医之乱乱在无法可依。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是中医临床无法的写照。 什么是三阴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21 10:23
赞一个。  发表于 2019-3-20 22:35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9
 楼主| 发表于 2019-3-22 11: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21 10:23
謝謝先生鼓励。中医不尊崇伤寒还叫中医吗?国有国法,人有人伦,伤寒就是中医临床之法,是中医的准则,温 ...

先生都自已说了,伤寒论是中医临床之法;汉以来二千多年,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又怎么说中医之乱乱在无法可依?辨用病脉证,法用汗下温和,怎么能说中医临床无法呢?故效与不效,非无法无方之过!

六经之用,是古人对人体能量运动之时、位、序、量的抽象概括,那个时候,对人体组织结构及生命活动无法进行更精细的辨认与阐述,宏观上有整体性,但如果说,三阴三阳已完全破译人体结构及生命奥妙,一部伤寒可完全解决世间所有疾病,那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现代科学已经可以进行基因调控,基因编辑、基因克隆,如果我们却浸淫于太阳太阴之宽泛理念中洋洋自得,那将是离真理越来越远。

昔华佗刮骨疗毒,开颅取瘤,民间赞其神术,今中医人,取一鱼鲠于喉,即畏人命官司,今之医,其道远矣!
医道终将是能落于实处,符合临床实际才能算数,否则也就是马谡论兵,过过嘴瘾而已。


另,先生说吴鞠通后面承认自己领悟错了《伤寒论》,不知出于何书?尚望先生明示,还是读书太少,我真的没看到相关文章。

点评

先生前说【辨用病脉证,法用汗下温和,怎么能说中医临床无法呢。】后说【六经之用,是古人对人体能量运动之时、位、序、量的抽象概括。】你既说中医六经是抽象的,病脉证岂不抽象?汗下温和岂不抽象?抽象即是无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22 23:2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3-23 10: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何九公 于 2019-3-23 11:27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9-3-22 23:22
先生前说【辨用病脉证,法用汗下温和,怎么能说中医临床无法呢。】后说【六经之用,是古人对人体能量运动 ...

建议你先把“抽象”的词意弄清再发表你的言论,你有意混淆是非,臆自高贤,是一种病态心理。

鹦鹉学舌、纸上谈兵,你又焉知我不知六经合病并病如何?科学无国界,真正的医生,也不应该抱中医西医之分,只要对病人有益,临床有效,中医有效用中医,西医有效用西医,在生命面前,一切成见,都应为之让路,如果西医是真理,学习西医就成了在西医后面爬行?就永远成了西医的奴才?可见你这人为学不是为寻求真理,满脑陈旧思维意识。

我在民间基层行医近三十年,内外妇儿很多常见病均能有效治疗,鱼鲠于浅喉,取之小术也,这是一个基层医生最基本的医疗技能,不足炫之,鲠之深者,我诊所无相关设备也无这个资质,医者剑胆琴心,应谨小慎微,但也要有所担当,可为之事,前怕冒险,后怕官司、你如何为医?

羽翼伤寒,可以理解为“错悟了伤寒”?哪个老师教先生的语文?如果不老师错教,也不是先生自己误译,这可是个大问题一,学品即人品,为人处世,诚实为先,作为医者,更应具备实事求的素质,先生如此妄评,于古,是对先哲不敬,于今,是误导后学,为逞口舌之快,歪曲事实,先生的人品与学品,实在不敢恭维。

另,我不明张西纯为何人,也没说过张西纯是温病学家,不明先生此语何意。

点评

不多说了,先生行医也不易,但也要纸上谈兵,纸上不谈,临床无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3-23 23: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4 02:06 , Processed in 0.05857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