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中医病证的可治性到体质的不可治是一种退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9-15 14:3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中医病证的可治性到体质的不可治是一种退步
从中医的理论来看,疾病都是可以治好的。阴阳气血的失调可以调理,脏腑功能的紊乱可以纠正,病理产物的滞留可以去除。虽然事实下存在着一些不治之症,但中医学从理论上认为是可治的,在阴阳气血脏腑功能正常的性况下,人体本身的调节功能,是能战胜一切疾病的。
中医的病证诸如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等,在中医治疗学的概念里都是可以治疗的。补阳、补阴、补气、补血、温化痰湿、清化湿热、舒肝解郁、活血化瘀等治法就是为此而设。王教授的《中医体质学》把中医的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定义为他的病理体质类型,它的意义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再是中医的病证而成了“体质是个体在一生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于他自己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病理表现。“在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其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包括健康到疾病的过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283页)说:“一种体质类型的形成从先天基础到后天影响,整个过程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是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包括健康到疾病的过程,因此,体质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同书(239页)说:“一般情况下个体体质一旦形成,在一定时间内不易发生太大的改变,所以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以上的论述可看出,王教授的病理体质类型成为了人体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形成之后又是贯穿于生命全过程的,包括健康到疾病的过程。体质一旦形成改变也很困难。这样中医学中原来可以治的病证,在本质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由于给了一个新的名称,就变成不可治,或很难治的了。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97页)中说:“痰湿质易感湿邪,易患痰湿为邪的疾病,如眩晕、胸痹、痰饮等。因此,对具有偏颇体质而未发病的人群,应该根据不同体质类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致病因子对人群的侵袭。积极改善偏颇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如痰湿体质者以痰湿内留为特征,在饮食上宜清淡,选择一些有化湿健脾功能的食物,如蔬菜、水产类食物等,忌肥甘厚腻。平时应注意体育锻炼。在临床用药上,宜健脾芳化,忌阴柔黏滞,当时值长夏雨季,痰湿质者易出现精神困顿,神疲不振,甚至胸脘痞闷、纳呆厌食、汗出不彻,这是在外界潮湿环境诱发下,痰湿质由量变到质变表现为痰湿证。”这是王教授在书中对痰湿质与痰湿证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最直接也是最明确的一次表述。痰湿质不是病而是体质类型。痰湿证才是病。痰湿质到痰湿证,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什么明确的标准,他没有说我们也无从知道。痰湿证是中医的病,是中医的证候,也可以说是中医的一个证型。它是要痰湿质由量变发生质变才能实现的。痰湿质是未病前的状态,痰湿证是病后的状态,是中医的证候,是疾病的临床分型。在王教授《中医体质类型与判定》标准里痰湿质就有胸闷一项,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294页)痰湿质评分标准里也有胸闷、身重不爽、困倦三项,在《九种体质使用手册》(110页)痰湿体质副项里也有容易困倦、身重不爽两项。这些都构不成痰湿证,何以增加了个纳呆厌食、汗出不彻症状,就成了痰湿证呢?王教授在《九种体质使用手册》(089页)说痰湿体质有四种表现即痰蒙清窍、痰湿内蕴、痰阻气道、痰湿困脾。在这四种表现里就有头晕、眩晕、旋晕、首如裹、疲倦、出汗、纳呆、嗜睡等症状。这些也都不构成痰湿证。质的转变究竟在哪儿,我们实在弄不清。
在王教授看来我们通常所说的治疗疾病只是对疾病的临时症状进行治疗,都是治标不治本。只有对疾病的根,也就是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进行根本的纠正,才能使疾病去根,才能使疾病痊愈。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17页)说:“运用药物治疗疾病,既要考虑选用去除疾病临床症状的药物(即对症治疗)又要考虑根据疾病发生的内在病理体质选用改善体质的药物治疗(即对质治疗),否则即使疾病的临床症状已消除,疾病‘痊愈’,但其病理体质依然存在,仍会成为下次发病的基础,使疾病未能‘去根’。”把去除疾病的临床症状与去除病因对立起来。我们前面提到的王教授对体质稳定性的论述,体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体质一但形成,它的稳定性大大高于它的可变性。在王教授的理论里,病理体质类型又是先天就决定了的,对病理体质类型的纠正,就意味着对先天禀赋的纠正。这实在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所以疾病的去根,从王教授的体质学理论来看,基本是不可能的。这也是王教授在他的体质学里,只提改善和调整偏颇体质,而很少提纠正偏颇体质的原因。因为,按照王教授的观点,疾病基本上是不可治的。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99页)中说:“在治疗中注意积极改善患者的病理性体质,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证候,治愈疾病。在证候消失、疾病痊愈的同时,由于患者的病理性体质得到了纠正,消除了证发生的基础,使机体增强了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复发。”只有彻底纠正了病理性体质,疾病才算彻底痊愈。而八种病理体质又是人体与生俱来的固有特征,疾病的痊愈实际上以王教授体质学的观点来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在王教授在体质学里,各种病理体质类型是先天就基本决定了的。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35页)禀赋遗传论中又说:“可以说个体的气血差异,是先天禀赋因素在体质差异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在阴阳方面,若先天禀赋充足,则体质无偏,即属平和质;若先天禀赋不足,则视其不足的表现,导致各种体质类型,或阳不足,或阴不足,或气血不足等,出现‘素体阴虚’、‘素体阳虚’、或‘素体气血俱不足者’。这种先天禀赋差异的存在,成为各种体质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在因素,若素禀阴不足者,一般多发展为‘瘦长型’的‘阴虚质’;素禀阳不足者,则又成为‘肥胖型’的‘痰湿质’的潜在因素。因此,先天禀赋的差异,是导致体质差异的内在条件。”九大体质类型基本上是先天决定的,并且除平和质外都是病理性体质,要想改变谈何时容易!
现代医学的健康、亚健康与疾病三大状态的人群,西医认为是动态变化的人群,健康人群可能出现亚健康甚至疾病,反方向也是完全可能的。这种动态转换是经常发生的。王教授引入的中医亚健概念就不一样了,王教授认为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所代表的就是亚健康,八种偏颇体质类型是先天就存在的,再加上后天的强化,要想改变体质类型那是很难的。改变成健康的平和质根本不可能,改变为另一种病理偏颇体质又没有任何的意义。故在王教授的体质学里,三辨诊疗模式里,只谈改善和调整偏颇体质,很少提到改变偏颇体质和纠正偏颇体质。王教授在《人分九种》一书(186页)说:“依据不同的体质类型制定相应的措施,能过早期干预,可以改善体质偏颇状态,阻止亚健康向疾病转变。”这样的论述在他的著作里,有非常多的同样的话。相反,通过调整改善体质使亚健康变成健康状态的论述却基本没有。其结果是:原本可治的中医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病证,变成了不可治或很难治的病理体质类型。你说这是一种理论上的进步,还是一种理论上的退步?
中医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痰湿、湿热、气郁、血瘀病证,在中医的临床诊疗实践中是经常见到的,无论从古代文献还是现代的医案中我们可以找出许许多多这些病证治愈的例子。这些例子在王教授的眼里根本就不存在,人的固有特质是不可能治好的,最多是治好了一些疾病症状的“标”,疾病的“本”即偏颇病理体质是治不好的,最多也只能是改善而已。但改善有什么标准,到什么时候就算改善了,也没有一个可以操作的标准。调整改善什么时候是头个儿呢?改善要改善到什么程度,调整要调整到什么水平,这总要有个标准,总不能一生就这样改善调整下去吧。
这里实际上是牵扯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王教授的偏颇病理体质类型与中医的疾病或者说中医的证候之间,有什么可以明确界定的东西。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体质与证候的区别与界定一节里,虽然提出:界定前提、形成因素、形成特点、表现特点、信息表达、涵盖范围、指向目标、诊察内容、干预目的等九项区别与界定,让人觉得还是在十里雾中。看了王教授《中医体质学》2008版(398页)二级预防中的一段话,我们才霍然大悟。他说:“通过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评定,可以将健康人与可疑患病或患病的人区别开来,即正常体质者为筛选阴性,病理体质者为筛选阳性。以后应用更完善的诊断方法区分可疑患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和真正的病人。对于具有病理体质而未发病的人,可以通过改善体质进行病因预防,对于已患病者则予以相应的治疗。”原来王教授本人在体质与证候的区别与界定上,也还没有搞清楚,也还没有完善的诊断方法,把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与真正的病人区别开来。在这里对他的八种病理体质又有了新的定义,在他的八种病理体质类型中有实际无病的人,也有真正的病人。八种病理体质类型是非疾病状态下的归纳,现在又成了一是实际无病,一是真正的病人。真正的病人总不能说是非疾病状态下吧!
机体有了病理表现,那就表明机体有了病变,小病也好,轻病也好,大病也好,重病也好,病的初始阶段也好,病已成也好。都表明机体有了病变。他的病理体质类型本身就是证候,就是中医的病证。硬是要把它们区分开,我们看是徒劳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17 08:25 , Processed in 0.07680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