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教授的病理体质类型就是中医的证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28 18:0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教授的病理体质类型就是中医的证候
中医学认为中医的证、证型和证候是同一个概念。它们都是存在于中医疾病中,是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表现,是疾病的临床分型,中医的阳虚、阴虚、气虚、血虚、湿热、痰湿、气郁、血瘀诸证是中医八纲辨证中虚实辨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疾病的一种病理性分类。王教授中医体质学中的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湿热质、痰湿质、气郁质、血瘀质七种病理体质类型无论是它的临床表现,还是解释它的临床表现的病因病机分析,与传统的中医学是完全相同的。然而王教授认为它们不是中医的证候,而是他的病理体质类型,是病理表现,是不健康的,但不是疾病而是属于非疾病状态。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282页)中说:“由于中医体质理论中对病理体质现象的论述是应用中医的基本术语,证候的论述也是应用中医的基本术语,从而出现了对体质与证候关系的概念界定不清,如阳虚质与阳虚证,阴虚质与阴虚证等。事实上,两者在概念及临床应用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因此不能混同。”为了七种病理体质类型与与相应的七种证的区别,王教授提出了九点界定原则,最核心的是证候是疾病才会有的,证候出现在体质类型形成之后。在王教授《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一书临证举要中有一节叫无证可辨调体治病案。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叫作“有病无证”。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在(第400页)道:“可见,亚健康属于心身相关疾病,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并以躯体与心理的不适应感为主要表现而检查无异常为特点,是人体生理功能失调的综合表现,其表现形式多属于中医无病有证。”在这里又提出了一个观点“无病有证”,这里的证就是中医学中的证、证型、和证候。有病可以没有证候,无病可以出现证候。他的区分病理体质类型与证候的最核心区分点,证候是疾病才会有的观点,在这里就失去了意义。而亚健康属于心身疾病的观点又把亚健充满拉进了疾病的范畴。亚健康又是心身疾病,又是中间状态。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408页)说:“当前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因此我国人群的亚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体质研究课题组在对亚健康的调查中发现,有90.9%的亚健康人口符合中医证候气虚、肝郁、心神不宁的诊断。与亚健康的病机‘心神失养、气虚肝郁’相吻合,反映了其病因病理变化过程。”
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408页)说:“健康人和亚健康人经现代医学体检,检测指标一般没有异常发现,或者某些指标仅有轻微的变化,但尚未达到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对于这部分人群,体质研究课题组不可能给出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型,只能给出中医体质的分型以及相应的中医健康改善计划。”
王教授在《解密中国人的九种体质》一书(59页)说:“要注意区别的是,我们说气虚体质,一定是说人体气的功能长期低下的一种状态,这才是气虚体质。常见的表现就是面色㿠白,短气乏力,不爱说话,容易疲乏、感冒……也就是说,气虚体质是一个长期‘气’不足的状态。但是气虚与气虚体质什么不同呢?气虚。是中医的一个证型。可能你这段时间因为生病或者太累了,也会出现气虚的症状,等你病好了或者休息一段时间,这个‘气虚’状态就没有了”。
我们把这三段话一块录下来的意思,是要我们进行一个比较。在气虚体质类型没有形成以前的气虚证叫作气虚证型,是由于生病或者太累了引起的,生病引起的气虚证,是不是应该就是证候,回答是肯定的。这里的证候是具备证候是疾病才会有的这个条件的,但这个证候出现在气虚体质类型没有形成以前。健康人群自然无法给出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型,但对于王教授的亚健康“体质研究课题组不可能给出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型,只能给出中医体质的分型以及相应的中医健康改善计划。”我们就不明白了。在这里王教授是说亚健康是可以给出中医体质的分型的,因为病理体质类型就是王教授的亚健康状态。然而在他的理论里,病理体质类形成之前是存在中医证型的,何以亚健康能给出体质类型的分类,而不能给出中医证型呢?王教授又说:“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因此我国人群的亚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体质研究课题组在对亚健康的调查中发现,有90.9%的亚健康人口符合中医证候气虚、肝郁、心神不宁的诊断。与亚健康的病机‘心神失养、气虚肝郁’相吻合,反映了其病因病理变化过程。”王教授又承认亚健康中的气虚、肝郁、心神不宁是中医的证候。说明他的病理体质类型与中医的证候是完全相同的。中医的气虚证候就是王教授的气虚病理体质类型、中医的肝郁证候就是王教授的肝郁病理体质类型,它们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王教授在《中医治未病解读》一书(109页)说:“中医学的精髓是‘辨证论治’,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现代对亚健康治疗的困惑。因为亚健康是一个综合的表现,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从整体角度解决亚健康的一系列心身失衡问题。在亚健康纷繁复杂的症状中,‘心神失养、气虚肝郁’是其核心病机,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就可以得出治疗大法。亚健康的发生是由于长期的、慢性的、多种内外不良剌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多数表现为记忆力衰退、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等心神失养症状。疲乏是亚健康的另一个突出表现。与中医气虚证十分吻合。而心理及情绪言语异常符合中医的肝郁病机。因此,用一个基本病机来概括亚健康的发生与发展趋势,可以反映亚健康的整体特征。”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现代医学的亚健康状态是可以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辨证治疗的,亚健康中存在着中医的证候与证型,并不是如王教授所说的“对于这部分人群,体质研究课题组不可能给出疾病诊断和中医证型”。中医的辨证论治既然可以胜任对现代医学亚健康的辨证论治,王教授另搞一套的理论的必要性又在哪儿呢?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中医的证、证型、证候是同一个意思。中医的证候即是同样的一个证候,也是有轻与重的区别。又比王教授病理体质类型轻的证候,也就是王教授说的中医的证型;也有比王教授病理体质类型重的证候,也就是王教授称之谓证候的证候;也有程度与王教授病理体质类型差不多的中医证候,王教授称之谓病理体质类型。王教授病理体质类型本身就是中医的证候,就是中医的病证。这一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11-28 23:06:10 | 只看该作者
三种相同症状不同原因。
一病理体质的症状
二与疾病无关的症状反应,虽然表现与疾病中的可以完全相同,但是产生的原因却根本不同。
三疾病中的症状与没有疾病的症状相同,但产生原因不同。
是一种生理系的症状反应。
只与本系统反应有。
一是不能治愈和用中药治愈的。
二,三是可以用中药治愈
3
发表于 2019-11-30 06:27:34 | 只看该作者
为了七种病理体质类型与与相应的七种证的区别,王教授提出了九点界定原则,最核心的是证候是疾病才会有的,证候出现在体质类型形成之后。在王教授《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一书临证举要中有一节叫无证可辨调体治病案。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叫作“有病无证”。王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在(第400页)道:“可见,亚健康属于心身相关疾病,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并以躯体与心理的不适应感为主要表现而检查无异常为特点,是人体生理功能失调的综合表现,其表现形式多属于中医无病有证。”在这里又提出了一个观点“无病有证”,这里的证就是中医学中的证、证型、和证候。有病可以没有证候,无病可以出现证候。他的区分病理体质类型与证候的最核心区分点,证候是疾病才会有的观点,在这里就失去了意义。而亚健康属于心身疾病的观点又把亚健充满拉进了疾病的范畴。亚健康又是心身疾病,又是中间状态。

一一王教授的理论与逻辑,会把大家的头脑绕昏绕晕
4
发表于 2019-12-1 07:40: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19-12-1 07:42 编辑

有病无证无症状。
如果能用中药治愈有病无证的病说明人中一定有相关结构构象变化。
虽然没有相关症状表现也一定有信号系统受体构象病理变化。
这种受体构象病理变化就更加复杂,一方面受体构象变化并没有影相关信号物质生理合成的或增加或减少。没有相关症状表现
一方面受体信号通联级受体构象却有了病理变化,而产生物质扩散以形成病理信号及相关疾病。
当然凡疾病必定是首先在信号系统有非生理性变化,才能开始向后一级一级反应,最后变成某种疾病的。
5
发表于 2019-12-1 08:55:18 | 只看该作者
功能病就是受体结构构象病,是受体结构构象病了,是细胞膜上的天线结构坏了病了
6
发表于 2019-12-1 08:59:13 |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古代中国人实际一开始就在应用一些能治愈症状的药物了,就是像心烦口渴失眠少力尿少等症状。
而这些症状对于人类现有药理学来说,最多是有治疗作用,但是并不能治愈症状。
这些药物作用能治愈症状本身实际让用中药的人,有了能将症状反应与疾病联系的研究发现条件。
但是实际却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有价值的发现。
而人类科学至今对于这些症状的研究还没有达到中药药理作用的水平。
也无法发现与症状与疾病间的重要联系的存在。只有当人类医学也有了很多像中药一样可以治愈症状药理的研究发明应用,并在应用中发现这些与已有的合成药物药理完全不同的药物却也将疾病治愈了。
这时人类医学研究者才有可能感受或发现症状与疾病的关联作用,症状就是疾病原因部分。
7
发表于 2019-12-2 17:43:16 | 只看该作者
有病无证无症状疾病的受体构象变化
比如是脾虚类的,就是用补脾中药可以治愈的症状及疾病。
一方面有某种疾病反应,如炎症,却并没有脾虚症状。
但是用补脾虚中药却治愈炎症。
这与有脾虚症状表现的炎症病明显不同,且对于病理信号学研究又是一个难解的迷。
而实际反应是什么。
是在脾或胃受体构象病理变化中,虽然这种构象不能让组胺与胃细胞受体产生结合而减弱消化功能。
但是这种中医药脾或胃受体病理构象却与中药纯脾虚的病理构象有所不同。
虽然这种中医药脾或胃受体病理构象并不能让组胺与胃受体结合,但这种胃受体病理构象却可让扩散物质产生的离子物质与有结合,而成为胃受体生理信号的一部分,如是其中百分之三十的生理信号物质。
而胃受体生理信号另外部分还是组胺结合。
但是这种构象变化产生物质扩散却在病反应中成为了第一级病理信号物质了。
同时还有一部分扩散物质在脾脉中产生作用而有脾虚的脉象表现。
而中医就可以根据脾虚的脉象用治脾虚的中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21:30 , Processed in 0.0518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