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体质学》偏颇体质类型的理论困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15 12:0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医体质学》偏颇体质类型的理论困扰
《王某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第136页)中说:“中医体质类型是对非疾病状态下的正常体质与偏颇体质的归纳。”(137页)中说:“体质是个体在一生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于他自己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生理表现。”
很明显,《中医体质学》偏颇体质类型是定义在非疾病状态、生理表现的范畴内。以下某教授的论述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王某《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43页)中说:“体质与疾病两者相比,人们常将体质喻为画面上的‘底色’或‘背景’,将疾病喻为画面上的‘图象’或‘前景’,疾病总是发生在体质这一‘背景’之上。”同书(第281页)中说:“体质与证候,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体质是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是正气在个体的特殊存在形式;证候是个体患病后正邪交争的动态性、阶段性表现。”同书(第283页)中说:“体质的表现特点是在机体未病的状态时即有体现,即体质的表现是在证候之先。
王某《九种体质使用手册》:“体质养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养生方法,是最全新的养生理念。它创立了个体健康的量化标准,是人类健康文化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王某《中医体质学》2008版编写说明(第16页)中说:“该标准(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表述的每一种体质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发病倾向和用药宜忌等,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性。”
王某《中医体质学》2008版编写说明(第26页)中说:“从生理学上讲,对于生理状态下的不同体质类型的认识,有助于深化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
王某《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6页)中说:“在中医体质学中,体质的概念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4页)写道:“亚健康是医学研究的新领域,中医体质学的发展,为亚健康的调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通过体质的调整、优化,可干预亚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在生理情况下,针对各种体质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某些不良的倾向性,改善和扭转偏颇体质,可改变易发某类疾病的倾向,从而预防疾病。或减轻病变程度。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310页)中说:“体质和证、病分别侧重于从人体和疾病两个不同的角度说明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体质主要是代表某一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以及具有相同类型的人对某疾病的易罹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而证主要是代表某一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方面的机体反应状态。”
就在2009年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里也还是说:“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个体特征。”
然而某教授在他的体质学研究之始,人分七种的时候就已经把中医的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六种中医病证,列入到了他的偏颇体质类型,把中医属于病理的病证定义为非疾病状态、生理表现。在理论上就为他日后的论述造成了困扰。因为它本身就是病理表现非要用生理表现来解读,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所以他的著作里的好多论述,就只能用中医的病理机制来解读。我们不妨也摘录几段在下面
王某《中医体质学》2008版编写说明(第16页)中说:“偏颇体质(非正常体质)是其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生物学基础。”同书(第17页)说:“运用药物治疗疾病,既要考虑选用去除疾病临床症状的药物治疗(即对症治疗),又要考虑根据疾病发生的内在病理性体质选用改善体质的药物治疗(对质治疗),否则即便疾病的临床症状已消除,疾病‘痊愈’,但其病理性体质依然存在,仍会成为下次发病的基础,使疾病未能‘去根’。”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4页)写道:“偏颇体质之人,体内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非病之间。”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41页)写道:“体质的可调性使调整体质、防病治病成为可能,实际上临证治病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为了改变患者的病理体质,在病理情况下,可针对各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将辨证论治与辨体论治相结合,则可获得准确、全面和有效的治疗结果。”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366页)中说:“辨体论治是以体质为背景研究用药物改善病理性体质,有利于未病先防和治病求本,亦有利于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增强治疗效果。”
在2009年4月人民卫生出版的王某主编的《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282页)说:“中医体质类型是对非病状态下的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归纳。”“体质现象是个体在一生的生命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属于他自己的,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生理及病理表现。”“体质类型是非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及病理表现。”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60页)写道:“分类命名的理论依据也大都是依据人体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便于理解和应用。”
在这些论述中某教授开始把他原来的偏颇体质有意用病理体质、病理表现来替换。但还在坚持他的病理体质类型是非疾病状态下的,偶而也提到非正常状态。由原来的偏颇体质到病理体质这样一个重大的概念变化,自始至终在《中医体质学》里,没有做任何的解读。有趣的是在在2010年4月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王某《九种体质使用手册》中,在开篇的第1页,在他的九种体质的粗黑字体之下,有一段不起眼的小字:“这九种体质中,一种平和是健康的,八种偏颇是不健康的”。这样大的一个声明,所用字体和有他的九种体质的粗黑字体,形成明显的反差。但总算有了较大的改正,我们是欢迎的。在这本书中并没有对八种偏颇为什么是不健康的做出解读,相反,就《九种体质使用手册》的第4页,某教授就说:“体质养生是最基础、最根本的养生方法,是最全新的养生理念。它创立了个体健康的量化标准,(注:指某教授的人分九体的标准)是人类健康文化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三个“最”后面的“个体健康的量化标准”,就是某教授的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人分九体的分类标准。他马上就反悔了。他刚刚承认八种偏颇是不健康的,马上又成了“个体健康的量化标准”个体健康能有九种不同的标准吗?
为什么某教授要承认他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是病理体质、是不健康的呢?因为他认为从西医的亚健康概念和中医的治未病概念上找到了理论突围的突破口。八种偏颇体是不健康的,但不表明它就是有病的,就是中医的病证,就是中医的证候。它们是亚健康总可以吧!八种非疾病状态下的病理体质,非疾病状态并非一定就是健康状态,八病理体质类型不是健康的,它是亚健康的。把西医的亚健康概念引入中医体质学中来,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亚健康是一个西医的概念,他们把人群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健康人群,处于健康状态;一类是疾病人群,处于疾病状态;一类人群处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称做亚健康状态。又称第三状态。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中,人的机体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现代科学器仪,用化学和物理的检查方法,还不能查出阳性结果,不能做出疾病诊断。也就是说对以西医命名的病不能确诊。这样的一个群体,叫做亚健康群体。它完全是用西医的理论构建出来的。由于亚健康状态与疾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标准,那就是物理、化学等现代仪器检查的阳性结果。有一个确诊要素在里面。人的机体虽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但没有各种检查的阳性结果,缺乏西医确诊的要素,不能确诊为西医的疾病,那就是亚健康状态。人的机体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并且有各种检查的阳性结果,能确诊为西医的疾病,那就是疾病。这些全是西医的概念。由于疾病与亚健康之间有非常明确的客观分界的标准,操作起来就比较容易,这也可以说是西医的优势。某教授在《人分九种》(186页)中说:“中医学认为,健康状态应该为‘阴平阳秘’,人体的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两者互相调节,维持其相对平衡,是进行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条件。这种平衡是体内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在机体的自身调节下达到内外环境和谐统一的结果。如果能够维持平衡则机体各系统功能正常,表现为健康有活力。若来自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引起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失去应有的调节能力,会逐渐出现内外环境的失衡,当这种不平衡达到一定的‘阈值’,也就是发病所需最低界限,便可发展为某种疾病。这种从平衡到失衡的变化,是一个由健康到不健康的动态过程,‘亚健康’状态就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某教授是在用中医的理论来定义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的概念。和西医的概念根本就风马牛不相及。我们知道,中医学中并没有亚健康的概念。某教授忽略了阴平阳秘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一定的阈值内,健康状态的人,本身就有一个偏阳虚、偏阴虚、偏气虚、偏血虚的体质差异。在一定的阈值范畴内,这种差异的人都是健康的人。这个动态过程从中医理论来认识,只要还没有构成阴阳气血的失调,就还属于健康人群的范畴,并不存在亚健康状态。一旦这种动态平衡超过了一定的阈值,也就是发病的最低界限,发展到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产物的产生与滞留,便成为某种病证。这中间在中医的概念里并不存在亚健康的过程。失去应有的调节能力本身就是已经构成了疾病,而不是亚健康状态。把西医健康、亚健康、疾病的概念,引进中医的理论中,这本身就存在着偷换概念的错误。西医的健康概念与中医的健康概念不能等同,西医的疾病概念与中医的疾病概念也不能等同。
某教授人分九体中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按中医理论来分析阴阳气血已经失调,病理产物已经滞留体内,是明显的病证。某教授自己也说:八种偏颇体质是病理性体质,偏颇体质之人阴阳气血已经失调。却又要说:“偏颇体质之人,体内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非病之间。”把阴阳气血已经失调说成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非病之间。与自己上面的论述是自相矛盾的。
中医的疾病观是在各种种病因子的作用下导致人的机体的阴阳气血的失调、脏腑功能的紊乱、病理产物的滞留,从而产生了疾病。物理化学等检验方法并不是它的必备标准。随着时代的进步,它可以作为我们辨证时的参考,但现在还无法用它来指导辨证。如中医的痰湿所引起的头痛、眩晕、失眠、胸痹等病证。西医可能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查不出阳性结果,但只要这些症状较严重,严重危害健康,使人不能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来了痛苦的感受和体验,中医都是作为病证来对待的。按某教授上面论述的原则,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也是属于疾病。但按西医对疾病的定义,头痛、眩晕、失眠、胸痹等用物理、化学等现代仪器查不出阳性结果的,就是属于亚健康状态。是不能属于疾病的。也说是说中医的好多病证不属于西医的疾病,而是在西医亚健康状态内。在西医亚健康状态内实际上包含着中医的诸多疾病,只不过现在的检查手段还查不出来。现在检查不出来并不等于永远检查不出来。人身体的比较严重的症状特别是它伴随着一系列症候群的时候,肯定是人体内出现了问题,中医就要根据中医的理论来辨这个证。在中医看来,很多西医的亚健康,不是“无病有证”,而是有病有证。现在查不出来并不等于永远查不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慢慢揭示出它的真像的。在现代医学的发展史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中医对病的认识主要依靠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这比西医主要依靠仪器并不一定就完全意味着落后。中医对疾病的定义比西医要宽松一些,这不是什么坏事。相反这种宽松,是中医学的高明先进之处。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做到防微杜渐。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医的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用了中医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名称,造成了中西医概念的混乱,留下了很多问题。因为中医的脏象学说与西医的器官学说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医的心主神明被西医讥为笑料。中医的心与西医的心脏是不能划等号的。中医的脾脏功能与西医的脾绝无相同之处。现在又要引入一个亚健康的概念。除了造成混乱我看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按某教授的引述,全世界符合WHO关于健康定义的人中占总人口数的15%而与此时,有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中。其余的70%处于亚健康状态。我国的亚健康人数也基本上处于这个水平。某教授在他主编的《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76页有一张九种体质的饼状分布图(原书图4-1,本书图1)。下面的标题是:基于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生成的九种体质类型饼状分布图。王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了人群中确实存在九种体质类型。中国一般人群中,平和质占32.14%偏颇体质占67.86%;八种偏颇体质中居于前三位的体质类型是:气虚质、湿热质、阳虚质,分别占13.42%、9.08%和9.04%”从饼状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它的是:阴虚质占8.27%、痰湿质占7.32%、瘀血质占8.10%、气郁质占7.66%、特禀质占4.97%。我们就以此为对照,按中医的观点,中医对健康的认知要比西医宽松一些,中医健康人群是它的两倍还多。在这份流行病学报告中没有体现疾病人群的比例,但八种偏颇体质占了67.86%。我们早就说过,某教授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就是病证。就是说按中医的观点以某教授的流调为依据,疾病人群占人口中的67.86%。还按WHO的资料为基础,在某教授的八种偏颇体质人群中,有15%的人按西医的观点也应该属于疾病人群的,八种偏颇体质是包括了西医的所有疾病人群的,但报告里一个病人都没有。按中医的观点属于疾病的人群所占的比例要大得多。我们过去已经论述过,某教授21948人的流行病学调查32.14%是健康人群、是平和体质。67.86%是偏颇体质,而:“偏颇体质之人,体内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非病之间。”(某教授语)。21948人中竟没有一例病人。由此得出了13亿中国人人分九体的结论。13亿中国人中也没有一例病人。就按联合国WHO的调查报告标准也还有15%疾病人群。那些病人又到哪儿去了呢?“偏颇体质之人,体内阴阳气血已经失调”。按照中医学的观点,阴阳气血已经失调就是病证。为何又说成“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非病之间”呢?“体内阴阳气血已经失调”不是疾病,那什么才是病呢?某教授在这里又偷换了概念,这里的疾病又换成西医疾病的概念了。某教授说他的体质学也是依据的中医理论,八种偏颇体质类型依某教授所定的标准,是完全达到了中医疾病所需要的最低标准的。这从某教授的论述中可以得到证实。《中医体质学》2008版(第160页)写道:“分类命名的理论依据也大都是依据人体在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便于理解和应用。”他在分析辨识八种偏颇体质的时候,全部都用的中医的病理病机分析,并没有用生理功能去解释。我们把他对气虚体质类型的分析摘录于下。气虚体质类型体质分析:“由于一身之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故出现气短懒言,语音低怯,精神不振,目光少神;气虚不能推动营血上荣,则头晕,健忘,唇色少华,舌淡红;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肌表,故易出汗;脾气亏虚,则口淡,肌肉松软,肢体乏力,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脾虚气血不充则舌胖嫩、边有齿痕;气血生化乏源,机体失养,则面色萎黄,毛发不泽;气虚推动无力,则便秘而不结硬;气化无权,水津直趋膀胱,则小便偏多;气虚鼓动无力,则脉象虚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用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分析出来的八种偏颇体类型就是病证。但某教授不承认它是病证。把它定义为亚健康状态。这大概就是要引进西医亚健康概念的理由。
我认为体质学说所说的体质。是指在健康无邪的前提下人体阴阳气血的一些偏颇。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是阴阳平衡,《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但阴阳气血的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不是绝对不活动的,《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又说:“阴者藏精而起急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阳有一个阳生阴长的动的过程。阴阳的动态平衡是有个阈值范畴的。气血也是这样。在一定阈值范畴内,人体的体质就有了偏阴虚、偏阳虚、偏气虚、偏血虚的不同。这种健康范畴内的阴阳气血的偏颇,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因素所决定的。人体体质的这种偏颇,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剌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超过了这个范畴,阴阳气血失调了就变成了疾病。就有可能产生各种病理性的产物。人体体质的这种偏阴虚、偏阳虚、偏气虚、偏血虚的特点,有的是先天的,是与生俱来的,多与遗传、出生地域等因素有关;有的是后天的,与后天生活的习惯、疾病特别是大病之后、人生大的变故、医疗中的误治等因素有关。对一个个体来说,一个人一生中的体质特点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由一种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类型。有可变性。
体质分型既然是在健康无邪下的体质倾向,所以它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比形成疾病症状的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症要轻微得多。要搞清一个人的体质类型,要靠我们细致的望闻问切来确定。如一个面色红润,舌微偏红,舌体较瘦,舌苔较少,脉偏细数,苦夏,有时心烦,微喝,体较瘦,有口疮便秘失眠多梦等病史,我们就可以推断它的基本体质类型是偏阴虚型。有时对病史的分析,也就是回顾性的研究非常重要。其他类型依此可以类推。健康个体的生理性偏颇,一般并不会给人带来痛苦的感受和体验,并不会影响到人的生活和工作。某教授中医体质学中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很显然已经超越了成为疾病的最低标准这个范围,它已经成为疾病了。
某教授说:“亚健康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做出疾病的诊断。”他提出的亚健康认知标准,完全是西医的标准。他还列举了38个亚健康的症状。并强调有其中的11个症状就可以构成亚健康。其实38个症状中的绝大部分,只要有一个症状特严重,都可以被中医称为疾病的。如失眠、多梦、便秘、腹泻、眩晕、心悸、头痛等等。所以中医和西医是很难在病名上统一起来的。一个人长期的失眠,严重地影响了工作与学习,由于检查不出阳性结果来,我们就说他无病,他在装病,这可能吗?但某教授认为是可能的。例:
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命名,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和西医相比存在一定的先进性和合理性。从“以人为本”的观点看,它是很人性化的。很明显,某教授要把西医亚健康的概念引进到他的体质学说中来,是为了把他的八种偏颇体质类型纳入西医亚健康的范畴,因为把八种偏颇体质类型说成是健康的、非疾病状态的、生理的固有特质实在是太难自圆其说。他自己也承认人分九体中:“一种平和是健康的,八种偏颇是不健康的。”在他推出的“健康量化标准”里,八种偏颇体质类型是健康标准;在他定义亚健康的时候,八种偏颇体质类型又成了亚健康状态。我们也已经被弄糊涂了。
某教授在《中医体质学》2008版(408页)说:“当前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上升趋势。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经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因此我国人群的亚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体质研究课题组在对亚健康的调查中发现,有90.9%的亚健康人口符合中医证候气虚、肝郁、心神不宁的诊断。与亚健康的病机‘心神失养、气虚肝郁’相吻合,反映了其病因病理变化过程。”中医证候气虚、肝郁、心神不宁的诊断,其反映的病因病机,不能叫做疾病。他的亚健康病机“心神失养、气虚肝郁”也不能叫做疾病。西医的疾病,有现代物理化学检查确诊的疾病才是疾病。某教授明明白白地告我们一声不就明白了。另外根据上面我们谈到的某教授的调查饼图,平和体质类型(健康人群)占32.14%,八种偏颇体质类型占67.86%,而全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除了健康人群就都是亚健康人群。而这7亿的亚健康人群中其病因病机辨证为“心神失养、气虚肝郁”的,又占到7亿人的90.6%。某教授九种体质中的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又都躲藏到哪儿去了呢?
看来有了亚健康概念也无法解除《中医体质学》在理论上的困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0-1-15 12:40:43 | 只看该作者
舌微偏红,舌体较瘦,舌苔较少,脉偏细数,苦夏,有时心烦,微喝,体较瘦,有口疮便秘失眠多梦等病史,我们就可以推断它的基本体质类型是偏阴虚型
3
发表于 2020-1-15 12:4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20-1-15 12:48 编辑

舌红,脉数心烦,微喝,热
4
发表于 2020-1-15 12:5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dffaaoo 于 2020-1-15 12:56 编辑

舌淡脉细心烦,微喝,阴虚,虚
5
发表于 2020-1-15 12:59:09 | 只看该作者
舌微偏红,舌体较瘦,舌苔较少,脉偏细数,阴虚,虚,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6-2 18:17 , Processed in 0.0553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