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3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翻译错位的发生及其演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5 10:0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不留行 于 2021-6-5 02:06 编辑

无论从解剖、生理,还是对疾病的描述上来看,《黄帝内经》对脾的描述都更接近于西方医学中的的pancreas,而不是spleen。可是由于中医详于气化,略于形迹,多从功能和气化的角度对脏器进行描述,《黄帝内经》对脾的解剖记载并不详细,同时代的医学资料又大都没有流传下来,这给后世脾、胰的混淆留下了隐患。


古代西方医学对pancreas长期存在错误理解。盖仑明确提到了pancreas,但把它当成了腹膜的一部分,认为pancreas只是对周围组织起保护和支撑的作用,这种认识误导了其后一千多年的历史。近代解剖学之父维萨里在其名著《人体的构造》(1543)中虽然曾描述了pancreas的形态,但是也把它当成了腹膜的一部分,没有把pancreas当做一个独立的器官。直到1642年怀森格发现胰腺管、1664年格拉夫提出胰液可能具有消化作用以后,pancreas作为一个独立的消化器官才逐渐被认识到。


西方对spleen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希波克拉底曾经记载了spleen的解剖,认为spleen在四元素中属土,在四体液中主司黑胆汁,在体液平衡调节中起作用。亚里士多德则把spleen看作是“bastard liver(代用肝)”,在饮食消化中起作用。盖仑发展了他们的学说,提出spleen与肝和胃通过静脉联系,具有协助消化、纯净血液的作用。


明末西医学传入中国之时,所长在于解剖,可是生理方面的知识还停留于盖仑时代的医学理论阶段,认为spleen属土,主管黑胆汁,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作用,这与中医脾为土脏、“脾为胃行其津液”、主司消化的传统认识很相仿。同时,到了明代,由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衍生的“脾统血”这一说法也被中医普遍接受,这和西医spleen主司净化血液的古老认识也有所类似。


最早传入中国的《泰西人身说概》、《人身图说》、《性学觕述》等都成书于西医认识到pancreas作为独立器官之前。当时的西医既没有对pancreas消化功能的明确认识,对spleen的功能又存在错误的理解,再加上中医的古代医籍也没有说清楚脾的解剖,故明末西方传教士把spleen翻译成“脾”,不过这种现在看来翻译上的错位在当时认识条件下却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雍正之后,由于禁教的原因,中国与西方之间的交流一度中断,日本却出现了一个翻译介绍西方解剖学的高潮。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西医对pancreas的外分泌消化作用已经有所认识,黑胆汁等四体液说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过,spleen仍然被列入消化器官之中,spleen主管消化的误导并没有得到更改,1805年出版的《医范提纲》延续了脾与spleen翻译的错位,并自创“脺”字指代pancreas。


鸦片战争后,英美传教士再度来华。因明末译著中脾与spleen的对应已经先入为主,传教士医生合信1858年撰写《全体新论》时,认为中医没有pancreas这一脏器,于是根据西医名称的意译,自创“甜肉”以名之。传教士医生德贞1886年在其译著《全体通考》中,首次提出以“胰”指代pancreas。由于当时脾与spleen的对应已经约定俗成,因此他也认为中医并不知道pancreas这个脏器。


随着中西医交流的增加,翻译的错杂仍在继续,这造成了交流和传播的困难。19世纪末,由传教士医生组成的博医会开始着手进行医学名词的统一工作,其后出版的《高氏医学词汇》采用了德贞以“胰”指代pancreas的说法。20世纪初,中华医学会、中华民国医药学会等学术团体也参与进来,1916年成立了医学名词审查会,1918年11月教育部批准医学名词审查会改名为科学名词审查会,1931年科学名词审查会出版了《医学名词汇编》,“胰”与pancreas、“脾”与spleen的对应终于经官方权威确定下来,在社会上推广流传。


近代中医对脾、胰的翻译大多表现为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并试图与原来的中医理论体系相调和,但也进行了一定的抗争。然而,随着近代中医的衰落,中医的声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表达。伴随着西医的广泛普及和科学名词术语规范的推广,“脾”和“spleen”的对应逐步为大众所习惯和接受,成为社会的共识,中医界的抗争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现代免疫学的飞速发展,spleen作为外周免疫器官的地位逐步确立,中医脾和西医spleen的认识差异进一步凸显。脾、胰概念的混淆给中医理论的理解、交流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过去几百年来,西医对spleen的认识经历了从消化器官到脾脏无用论到免疫器官的巨大转变,对pancreas也经历了从主管支撑、保护作用的腹膜的一部分到独立的内脏器官、从胰管解剖学上的进展到胰液外分泌消化作用的探索,再到胰岛素内分泌代谢功能的发现不断拓展的认识过程。可是,明末中医脾与西医spleen翻译上的错位却历史的保留了下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中西医并存、言语错杂、概念纷乱的现实。


可是,若不是中医《内经》对脾脏解剖语焉不详,若不是西医当时认为spleen具有消化功能,或者西医能更早地认识到pancreas在消化和物质代谢中的重要地位,或者中医能更积极的发展,更早讲明白自己,这种翻译的错位都可能不会发生,发生了也会更早地得到纠正。因此,责任并不能归于这些翻译家,而更是由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主要是当时中西医各自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2
发表于 2021-6-5 11:55: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1-6-5 03:57 编辑

       spleen这个大家伙,欧洲的屠夫都知道!欧洲解剖学家不可能认错了!中国古代的屠夫、刽子手、士兵,划开肚子,脾这个大家伙认不错。这个紫颜色的大家伙是一个古今中外的共同参照物,不存在翻译错误的问题。与生理功能没有关系,是纯粹的形态结构。
       脾主运化是功能,涉及到西医人体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消化功能、血液循环、泌尿功能、体液代谢、生物化学反应……等等功能
3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12:04:07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6-5 03:55
spleen这个大家伙,欧洲的屠夫都知道!欧洲解剖学家不可能认错了!中国古代的屠夫、刽子手、士兵, ...

欧洲人当然不可能认错 ,可是对它的功能解释错了,以为它是管消化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12:06:0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6-5 03:55
spleen这个大家伙,欧洲的屠夫都知道!欧洲解剖学家不可能认错了!中国古代的屠夫、刽子手、士兵, ...

中医的脾居中央,黄色,和那个紫颜色的东东是两个东西

点评

那么心、肝、肺、肾呢。五行中的脾,是为了说明功能,取象比类而来的,余类推。  发表于 2021-6-5 16:16
5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12:10:1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1-6-5 03:55
spleen这个大家伙,欧洲的屠夫都知道!欧洲解剖学家不可能认错了!中国古代的屠夫、刽子手、士兵, ...

虽然《内经》对脾的解剖记载不多,但是这些点滴的记载和spleen也是不相符的。功能上更是差了太多
6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12:12:12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以为更合理的解释是中西医翻译时候,由于当时的认识失误,给张冠李戴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21-6-5 12:18:29 | 只看该作者
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自始至终都以为自己到的印度,就称呼美洲原住民叫做印第安人,其实印第安人和印度人没有关系,我们大家都清楚。

中医的脾也是中西医交流时候翻译弄错位了,可是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弄不清楚这段历史,还在糊涂着。
8
发表于 2021-6-5 16:25:40 | 只看该作者
   2000年前,古代人祭祀供奉的脾,是什么?余类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2 20:41 , Processed in 0.11713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