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fayuan_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穴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23-11-21 01:16 编辑

以往大家都不知道《灵枢经脉》是怎么做出来的。因为手三阴经的起点是无法复制的。人们可以刺激人体表面的任何一点(穴位)。但是无法刺激到中焦、心中和胸中。因为:1)这些部位都太大了;2)描述的定位不精确;3)位置不在体表。那么古人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我在读大二的时候就开始跟彭静山教授学习《内经》。但是关于二十五音的部分怎么也弄不懂。后来也去了沈阳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北京中医研究院请教都没有正确的解答。九零年我开始学习古琴斫造,七年以后我忽然觉得二十五音可能是古琴的乐音。于是我首先研究古代的标准音。然后用古琴诱发经脉感传。结果竟与《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一模一样。后来我也使用了其他能够诱发经脉感传的方法,结果都不能与《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循行线完全吻合。因此我认为《灵枢经脉》中的十二经脉是用六弦古琴做出来的。其实用钢琴做也有类似的效果但是强度远远赶不上古琴。再说了当时还没有钢琴。其他的弦乐器都是五音体系定音。只有六弦琴可以在一个八度内确定六条琴弦的散音。
2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1: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穴的标题被人带偏了。下面说一说复合穴。在古代还没有毫针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手指按摩穴位或是用艾灸灸灼穴位。由于治疗的作用面积较大,治疗所涉及的穴位也同样被大范围的圈大了一些。这些穴位中有很多都不是单一经脉上的穴位而是由多条经脉上的穴位组成的复合穴位。这样就导致了治疗的复合性。临床上治疗的经脉往往是复合的。这在理论研究上是非常难以控制的。因此在针灸临床中不确定的因素就比较多,条理化的难度就较大。后来毫针发明以后就更容易出错了。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都不为过。。例如行间穴归经是肝经。但是这是由四个分穴组成的复合穴位。涉及到的经脉有:胆经前线、肝经、脾经和胃经。这四个分穴并不是密集分布的。传统行间穴的精确定位处并没有任何的穴位,在这个位点的两边才各有两个分穴。不过艾灸或指压的话就四个分穴都治疗了。在经穴体系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临床中毫针的使用频率也是较高的。因此不把复合穴位分开就会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行间穴的行字在甲骨文中指十字路口,提示有四条经脉从这里经过。间是指月光从门缝中照射进入室内,提示穴位在足大趾和足二趾之间的缝隙中(这个缝隙有点大,以至于包含了四个分穴)。行间就是说穴位在足大趾和足二趾之间,这是由四条经脉上的分穴组成的复合穴位。愚昧的古人命名的穴位竟然这样深奥,以至于三千年后的智人怎么都猜不透。我们是否有些自大了呀!
2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4: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复合穴没有被进一步的划分出各个分穴是古人乃至今人的遗憾的话。那么困扰今人的泛经现象就是古人的智慧杰作。说古人把泛经运用的淋漓尽致也不为过。很多人找不到具体的内容,其实是视而不见。典型的灯下黑了。十五络穴讲的是表里经泛经的情况。这个内容是比较初级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对象也是初中级的经脉敏感人。其实很多穴位泛经的研究结果就写在穴位的名称中了。例如三里穴和五里穴就是典型的例子。里指里经与表经相对。手三里指有三条上肢里经的泛经;足三里指有三条下肢里经的泛经;手五里指有五条里经的泛经;足五里指有五条里经的泛经。后人不知其中的奥秘就随意杜撰。又说一寸一里的,也有说理上理中理下的。其实《内经》早有记载:经脉为里。但凡重复一下古人做过的穴位经脉感传实验也就不会胡乱猜测了。
2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4: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穴位的名称中直接写明了该穴位的泛经情况。例如周荣指刺激此穴后感传会从脾经开始依经脉大循环的次序依次传导。脾经以外的经脉都是泛经。再如中极穴,感传会转辗到达十七条经脉的手足末端等。类似的还有阴交穴、殷门穴、丰隆穴等。其中的海穴(照海穴、气海穴、小海穴、少海穴和血海穴)展示的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感传可以到达心脏。其二是感传可以通过泛经到达其他的海穴。不仅照海穴可以光照四海(穴)另外的四个海穴也有这个功能。海在古代指有进水河流也有出水和流的大湖泊。因为海的结构与心脏类似,所以也用海来代表心脏。海穴的功能你们都掌握了吗?其中泛经是它们的联系途径。
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5: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泛经也与本经一样有以下特点:1)方向性;2)感传强度;3)数量;4)重点部位。泛经有以下几种类型:1)依照经脉大循环的接续类型;2)直接泛经;3)间接泛经或多级泛经;4)最后回归本经的泛经。泛经一方面增加了穴位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穴位的治疗范围和特异性。如果会用的话就会事半功倍得心应手,如果把握不了的话就常常是手忙脚乱。泛经是非生理现象,是在刺激穴位时发生的串经现象。手三阳经下合穴就是因为手三阳经的泛经感传超强导致的治疗重点的变异现象。不仅是手三阳经有下合穴,手三阴经也有下合穴。例如肺下合穴就在委阳穴下一寸的地方。该穴位于膀胱经小趾内侧线上,但是感传的重点在肺经。因此用此穴治疗或诊断肺经的疾病安全可靠。大有超过肺经穴位的作用。穴位的泛经是上天赐给我们针灸师的礼物,对此你们还困惑吗?
2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6: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穴位的大小。穴位的基本结构就是密集分布的毛细血管网团。在这个毛细血管网团中也伴随着较多的神经末梢。这些神经末梢就是穴位敏感的基本原因。毛细血管网团的大小决定了穴位的大小。因此我们可以把穴位分成不同的大小等级。大穴如环跳穴,中穴如丰隆穴,小穴如井穴。大穴在操作方面可以宽松一些,即便是偏一点也无所谓了,小穴就不能不精确定位了。否则就会一无所效,病人白受皮肉之苦。穴位的大小决定于穴位处的疏松结缔组织的体积。因为疏松的结缔组织是毛细血管网团的基本生存环境。因为穴位处有疏松的结缔组织,在用手指触摸穴位的时候才会有凹坑的感觉。这便是书中介绍某穴在某处凹陷中的缘故。例如阳陵泉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说环跳穴是大穴还有一个例证。环是古代的玉壁之一。特点是边与孔的距离相等。巴掌大的玉环其孔的大小可想而知(玉环外经的1/3)。这么大的穴位偏一点当然无所谓了。
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6: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穴位的深度。如果说穴位的大小是一个球的话,穴位的深度就是指皮肤到穴位毛细血管网团中心的距离。穴位的深度与疏松结缔组织结构的深度有关。例如风市穴的深度绝对不会超过股骨干(在皮肤到股骨干之间的范围)。在腹部也不会深过腹膜。因为腹膜腔或胸膜腔都不会有连续的结缔组织存在。头皮下的穴位也不可能有多少深度。所以平刺是临床针灸师们针刺头皮部穴位的的最佳选择。一般的大穴的深度也较为深些。了解穴位的深度涉及到以下问题:1)避免无用的伤害;2)补泻手法的选择;3)针具长度的选择;4)穴位诊断时掌控用手指按压穴位的力度。在针刺肩髃穴和肩髎穴的时候针刺进入关节腔的部分明显是无效的,伤害关节处的软骨实属不当操作。
28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6: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交会穴的问题。交会穴指的是经脉的交会点。经脉的交会点处毛细血管的密度一定是较为密集的,网团也会比较大。经脉交会点常常是穴位所在。交会穴有以下几种类型:1)真交会穴。例如大椎穴和百会穴等;2)等同交会穴。例如三阴交穴就是脾经、肝经和肾经前线的等同交会穴。这三条经脉其实并没有交会只不过是离得近一点罢了(间距3mm左右)。如果是用艾灸,指压,膏药外用就等同于是交会了。其作用于交会穴一样。但是如果使用毫针的话就一定不是交会穴了。因此说是等同交会穴;3)立体交会穴。两条经脉并不交接,但是从皮肤的角度看却又是连接着的。在针刺的时候先刺中一条经脉的穴位,再针刺到更深一些的时候就会刺中另一条经脉上的穴位。此时与交会穴的作用等同。这就等同于短距离的透穴针刺;4)并行交会穴。在人体的某些区域经脉会向多列车道那样密集存在。例如锁骨下缘。此时锁骨下缘的穴位就是并行交会穴。肺俞穴、心俞穴和厥阴俞穴都是表里经脉的并行交会穴。秉风穴是八条经脉的并行交会穴。并行交会穴是等同交会穴的另一个相似类型。交会穴在归经的时候会给人困惑。因为选择交会经脉中的那一条经脉都行。可以选一条美观顺畅的(绘图归经)、可以选一条临床作用最强的(临床归经)、也可以都选了就象药物归经那样多经归经方式。在我们针灸师选穴的时候常常是选择腧穴学或经穴图上的归经。但有时并不是最有效的。其他的交会经脉常常被我们忽略掉了。顾此失彼就是我们针灸师们的现状。咋办呢?
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8: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并列穴。在传统的经穴系统中有很多并列的穴位。例如膀胱经背部的穴位、复溜穴和交信穴、委中穴和委阳穴、丰隆穴和条口穴、会宗穴和支沟穴、辙筋穴和渊腋穴等等。这些穴位都是在同一条经脉上或同名的经脉线上。但是在绘图的时候必须要横向画一条线然后再成很小的角度转回本经经线上。很明显这些个并列的穴位有问题。经脉感传和穴位经脉感传研究结果发现:1)这些并列的穴位并不在一条经脉的总线上;2)有的并列穴位是在前臂或小腿的短分股上。例如胃经的条口穴在内侧分股线上,丰隆穴在外侧的分股线上。3)有的并列穴分别在同名经脉的长分股上。例如胆经前线的辙筋穴和胆经后线的渊腋穴。这些长分股的经脉往往是从头到尾的长分股。膀胱经的背部俞穴就是古人把膀胱经的长分股穴位各自归类的典范。只是很可惜古人并没有把这件事做完,搞到一半就给撂下了。缺头部的、缺小腿和足的内容。古人在膀胱经的穴位规划中犯了以下错误:1)在骶部的八髎穴和会阳穴不是膀胱经的穴位,应当归经到督脉线上;2)膀胱经两条线的交叉点不在大腿的后部中区而是在第十二胸椎与第一腰椎之间的水平;委阳穴向下有一条线经过飞扬穴到小趾的内侧端;3)昆仑穴和跗阳穴都是并列的双穴;4)头部的膀胱经和穴位也是双线的。睛明穴和攒竹穴是并列的双穴;5)膀胱经并不是在睛明穴下行与小肠经连接的,而是沿着眼眶绕一周后才与小肠经衔接的。从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还有很多隐含的的并列穴位没有被分开。例如后溪穴、各个井穴。其中太溪穴的两个分穴距离是比较大的。肾经前线的前太溪穴在内踝的后缘,肾经后线的后太溪穴在跟腱的前缘。同行们你们扎的太溪穴都找对了吗?如果是按照教材的位置取穴,大多数的情况下刺中的是小动脉而不是太溪穴。当然按摩和艾灸的话就是对的。并列穴的情况不解决针灸临床的效果就好不到哪去。不知道你们的针灸讲师或教授们是怎么讲的呢?反正我的针灸专业老师们都是照本宣科。可是针灸教材中的问题太多了。我讲的会更有效,但是考试肯定通不过。因为标准的水平就那样无法更改。
3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1 09: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往情深 发表于 2023-11-21 08:23
传统中医学是全世界传统医学大家庭的一员,盲目坚持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拒绝科学改造是整个中医学术界的耻 ...

1)我用十七经脉淘汰了十四经脉。2)我用复合穴的分穴淘汰了复合穴。3)我把古人无法做到的内脏器官的经脉感传分布情况完成了。4)我把古人无法描述的经脉颅内分布情况做了出来。5)我验证的穴位比古人验证的穴位数量多,精度高,内容更丰富。6)古人只做了五色与经脉的对应关系,我做了十七组颜色对应十七条经脉的关系。7)古人研究古琴乐音与经脉的关系找出来二十个治疗乐音。我找到了432个与经脉对应的治疗乐音。8)古人研究了五音和六字诀,我把字典上所有的字音都做了经脉感传研究。9)古人研究了几种全息经穴,我研究了几十种全息经穴。10)近代有很多人研究全息胚穴位。他们认为这些穴位与经脉相关,但是还找不到研究的途径。我利用经脉感传的方法完成了他们无法完成的工作。我的工作量是不是太大了?这是要累死我的节奏啊!累死也罢了,还要被刘大师一类反中医人士恶毒攻击。我呕心沥血的为病人探索治病的机理何罪之有?

点评

报应论淡就是个文盲在这瞎扯淡!  发表于 2024-1-25 16:16
新理论其中有旧的原理部分更重要的还要有新的原理理论或假说理论。 但是在中国从古代到现在好像很少有人知道或者有这类研究科学的能力  发表于 2024-1-21 21:04
真正科学研究 是实验设计实验用科学原理解释实验。 建立新的科学原理理论。  发表于 2024-1-21 21:04
而分布于脉管细胞膜上的一些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构象门是这些气体能进入到膜中的门。  发表于 2024-1-21 19:18
当然脉管也不是一般的管状组织结构。 是由很多细胞的膜层构成的能让气体从中流经的空间结构。  发表于 2024-1-21 19: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13 11:03 , Processed in 0.05108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