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04|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一脉合理性探讨[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7 20:5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17-2-8 22:12 编辑

王庸医先生
此文为本人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完的,但是没有杂志肯发表,最后送给一个朋友让她发表了,是本人对马王堆十一脉的认识,本人在临床针灸即用的是十一脉系统,疗效我很满意,可惜志同者甚少,望志同者与我联系。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有两篇关于经脉的比较早的文献记载,分别是《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灸经》),书中均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的具体名称、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及灸法。现在传统的观点认为马王堆帛书所记载的经脉是不完整的,是经络系统的雏形【1】,体系不够完备。笔者在研究马王堆帛书的十一脉中,发现虽然《灸经》的文字不多,但其所记载的十一脉是合理的、完善的,并不是肤浅的,里面有其很深刻的道理,现论述于下。

1.从十一脉入墓年代与背景探究其合理性

马王堆汉墓的入墓时间现在公认的是西汉初年,而且墓主人是个达官贵人,很有权势,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周易》等书籍,在学术界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证明墓主人有能力弄到当时各界的权威书籍。由此推理这两本《灸经》所记载的经络知识在当时的墓主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是当时比较权威的,否则墓主人绝对不会以这两本书作为陪葬品。《灵枢》的具体成书时间虽然众说纷纭,但里面具体篇章还是公认非一人一时之作,是先秦至西汉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如果《灵枢》的经脉系统是成熟的,那么马王堆帛书的经脉系统也应该是成熟的,因为两书都反映的是秦汉至西汉的医学思想。而且《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在扁鹊部分有“中经维络” “三阳五会”等的经脉和穴名记载,并且扁鹊治虢太子厥这一例就证明扁鹊已经开始有经络学说治病,由此而知经络系统的成熟应该远早于西汉。因此帛书时期的经脉系统是经过前人的积累而成熟了,其中记载的十一脉系统也应该是很完善的。

2.经脉数量的的探讨

在两部《灸经》关于经络数量的论述是相同的,都是下肢六条经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上肢五条经脉,三条阳经、两条阴经,合起来一共是十一条经脉(注:上为天,天数一三五七九,其中数为五,下为地,地数二四六八十,其中数为六,十一经也隐含较深刻易学原理)。而《灵枢·经脉篇》记载的却是十二条经脉。人体的经脉是客观实在的,有多少条就是多少条,是不能随便加减的。那么就来讨论一下人体究竟是有几条经脉呢?在古人的思维里,人是由天地二气交感合而成人,这种观点在春秋战国时期普遍认同的。如《管子·内业》篇里就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2】《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就是天地两仪,“三”则是天地交感,于是万物化生。同样的观点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亦有论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3】;“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因此古人是认为人是天地所生。同时人生而后与天地交通,天地相应,《内经》类似的论述很多“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素问·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灵枢·邪客第七十一》)【4】像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从此可推知人的经脉也与天地相比类,天地之气是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四个天干和四个地支组成,即“子平易”谓之“八字”。十天干甲、乙、丙、丁……是天之气;十二地支子、丑、寅、卯……是地气,天气十、地气十二,和之二十二。若与人体相应,则在人体亦有天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灵枢�6�1经水第十二》)故腰以上的经脉数应合天数,为十,腰以下的经脉数应合地数,为十二,合起来一共是二十二条,十一对,正合帛书《灸经》中人体一共十一脉的记载。《灸经》记载上肢五对(十条)经脉;下肢六对(十二条)经脉,正合天地之数。此非笔者胡乱意想或是猜测,在《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就详细阐述了十二条足脉与十二地支、十二月相合;十天干与手十条脉相合(没有合手厥阴心包经)。《灵枢·本枢第二》也只记载十一条经脉,其中“心出于中冲”。

3.运行方向的探讨

就循行方向上看,《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描述的十一经脉俱为向心走行,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出现了肩脉、太阴脉是远心走行,其余经脉均是向心走行;而《灵枢·经脉第十》记载则是各有六条经脉向心和远心走行,并形成内外相贯,如环无端。看似两种观点截然矛盾,仔细分析,还是相通的。按照古人天人感应思想认为:人生天地间,必然要与天地发生感应,从天地中吸取能量,就像大树要从自然界中吸取能量一样。在古人眼中大树是通过其根来吸收地的能量,用枝叶来吸收天的能量。万物同理,如果把人比喻成大树,那么上肢吸收天气,下肢吸收地气,天地之气通过四肢吸收,其循行必然是向心的。而《灵枢·经脉第十》中记载的如环无端的循行是描写人体吸收天地精气后,化生为人体的气血之后的循行路线,与十一脉不矛盾。其实整本《灵枢》中还是有很多与《灸经》循行方向相同的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是《灵枢》的第一篇,其在整本《黄帝内经》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其中就记载:“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就是说十二经络是从“井”出,运行经过“荥”,最后从“合”入,即十二经脉是向心运行的,同样的内容在《灵枢·本枢第二》、《灵枢·邪客第七十一》里也有详细的记载。

4.体表循行路线的探讨

在体表的循行路线上,两部《灸经》的循行路线与《灵枢·经脉第十》篇里的记载在体表的路线大体上相同,尤其是四肢上的运行几乎一样。但是《灸经》毕竟是十一脉,那么循行路线上与《灵枢·经脉》对比缺了那一部位呢?《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记载:“臂泰(太)阴(脉):循筋上兼(廉),以奏(走)臑内,出夜(腋)内兼.”“臂少阴?(脉):循筋下兼(廉),出臑内下兼(廉),出夜(腋),”《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载:“臂钜阴眽(脉):在于手掌中,出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臂少阴眽(脉):起于臂两骨之间之间,之下骨上廉,筋之下,出臑内阴。”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两部《灸经》上臂肘关节至指尖,在内侧面(阴面)的尺侧均没有经脉走过;肘关节至肩关节,在内侧面的桡侧没有经脉走过。也就是说十一脉与十二脉对比,在上肢的肘关节至指尖的手少阴心经上没有经脉;肘关节至肩关节的手太阴肺经上没有经脉。笔者通过反复读《灵枢》发现在整本《灵枢》里的手少阴心经只有循行路线而没有腧穴。《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中记载:“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黄帝问的疑问告诉我们手少阴心经是没有腧穴的。后文是歧伯的回答,并且心经只有经病,“其外经病而脏不病”。也就是说心经的循行位置上只有经络受伤,而内脏心不会受伤。《灵枢·本枢第二》中其他经脉的所出都是正确的,唯独“心出于中冲”,按后世理论应该心出于少冲,而此处心却出于中冲,没有“少冲”。而且整本《灵枢经》中记载心经的穴位只有“神门”一穴,即“掌后锐骨之端”这唯一一穴,是用来治疗外经病的,心经的五腧穴是后人根据推理加上去的。因此无论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位置上有或者没有经络都能说通,十一条经脉没有手少阴心经的循行,是因为其没有腧穴,心不受邪,既然不病这条经脉就如同虚设,从病理上省去;十二经脉有手少阴心经,却没有腧穴,心虽不受邪,但心经的循行路线上会有损伤,外经有损伤亦需治疗,应该描述。

5.其他方面的探讨

另外,两部《灸经》都详细阐述了十一条经脉所主的病,“其病”、“是动则病”、“其所产病”都有很详细而完善的论述,与《灵枢·经脉》所阐述的病的格式上差不多,具体各经所主的病有些差异,但是“十一脉“的所主病是一个系统的,完备的,概括了大部分的疾病。

总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两本《灸经》虽然现在还不被用于指导临床,但是其所阐述的经脉理论是完善的、系统的,并且与《黄帝内经》的理论有很大的相同,因此好好研读马王堆汉墓的两本《灸经》将来一定能够很好的指导针灸临床。而现在之所以两部《灸经》的学术价值没有得到重视,是因为每个中医师的思维里已经有了十二经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很难接受新的思维方式,这就如同西医大夫很难接收经络以及中医理论一样。《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灵枢》的各篇章对经络系统的描述大体相同,但也有很多分歧,就证明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医学上的百家争鸣。如果更多的中医师能潜心研读汉代人留下来的经典书籍,将来的中医也必定能蓬勃发展,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    曹洪欣  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57)

【2】    (春秋)管仲撰,管子;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290)

【3】    田代华等整理,中医临床必读从书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田代华、刘更生等整理,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灵枢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26dfde0100n3fx.html
2
发表于 2016-5-19 02:02:48 | 只看该作者
人体有几条经脉?宏观上说只有一条环形的经脉。循环往复的运行气血。
如果详细地说:这条经脉上还有很多的分支。有的部分还是由几个散股组成。考虑这条经脉的主干几经折叠的情况就被古人分成了二十八条分段。总称之为左右十四经脉。由于其中的三条经脉是双股,所以在临床上应当分成三十四条经脉。这三十四条经脉都有各自的循行路线,各自的固有频率,各自的相关脏器,各自的归经穴位,各自的临床证候。

点评

二十八条经脉在《灵枢营气》中记载的是左右十四经脉”也就是十二经加上任脉和督脉。编撰《内经》的人不知道任督是左右对称的,结果在《灵枢脉度》搞出了阴阳跷脉的大笑话。 三十四条经脉是指肾经,膀胱经和胆经是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9 06:06
二十八条,都是哪些?  发表于 2016-5-19 05:31
3
发表于 2016-5-19 02:08:26 | 只看该作者
由于发现经络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经络数量也会不同。十一脉是用艾灸诱发的经络感传,十二经脉是用六弦古琴诱发的经络感传,十七经是用气功方法诱发的经络感传。

点评

十七经指十四经脉加上肾经,膀胱经和胆经的双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9 06:08
十七经?是指哪里?  发表于 2016-5-19 05:32
4
发表于 2016-5-19 02:20: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fayuan_guo 于 2016-5-19 02:25 编辑

经络自然运行的方向是固定的。但是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却往往是双向的。因此我们不能够用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的方向替代经络气血运行的自然方向。在针灸行业中五输穴的理论就是建立在刺激井穴诱发的经络感传主要方向是向心方向。这是对经络感传方向的误解所导致的一种错误理论。其实刺激井穴诱发的经络感传还有一小段被人为的忽略掉了。这一小段感传的长度是近端甲角到远端甲角的距离。古人马虎了,我们也要跟着马虎吗?

点评

说什么内容?是五输穴的应用还是普通的针灸经验。其实我是研究经络理论的。如果想要了解我的临床经验请翻阅《解密中医绝招》。不过其中的解密不是用中医的理论而是现代观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19 06:15
看来先生是有临床经验的,请细说一下。  发表于 2016-5-19 05:33
5
发表于 2016-5-19 02:43:46 | 只看该作者
经络循行路线与很多因素有关。如何做就是经络路线研究精度的关键。
1、刺激穴位的方法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刺激强度弱,感传强度也弱;刺激强度强,对感觉的干扰更强。所以用刺激穴位的方法得到的经络循行路线就比较粗糙。
2、敏感人的选择对经络循行路线的研究
很重要。普通的敏感人只能够做出部分经络的主干,高级经络敏感人数量很少不好找,超高级的经络敏感人就更难找了。
3、古人曾经利用古琴乐音诱发出了较为完善的经络感传(《灵枢经脉》)。现在看来远远不够用,精度还是达不到临床的要求。例如:心脏内的经络分布路径。
4、现代设备也只能够粗略的验证经络的部分主干,远远达不到全方位的探索经络循行路线的要求。
5、我个人是一个超高级的经络敏感人。虽然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参见《解密中医绝招》)。但是仅此一例能够有多大的说服力呢?
6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5:37:59 | 只看该作者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18 18:43
经络循行路线与很多因素有关。如何做就是经络路线研究精度的关键。
1、刺激穴位的方法有一个最大的弊端。 ...

谢谢先生参与并发表高见。经络传感是客观存在的,同时经络的实际线路也应该是存在的。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沿着经络出现的皮肤异常改变。可惜没能及时记录下来,不过我想还会有相关发现的。

点评

在七十年代曾经拍照过很多可见的经络现象。例如李定忠。  发表于 2016-5-19 06:11
7
发表于 2016-5-19 06:06:28 | 只看该作者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19 02:02
人体有几条经脉?宏观上说只有一条环形的经脉。循环往复的运行气血。
如果详细地说:这条经脉上还有很多的 ...

二十八条经脉在《灵枢营气》中记载的是左右十四经脉”也就是十二经加上任脉和督脉。编撰《内经》的人不知道任督是左右对称的,结果在《灵枢脉度》搞出了阴阳跷脉的大笑话。
三十四条经脉是指肾经,膀胱经和胆经是双线并行结构。不过计算时间的话还是要算成二十八条。因为这双线气血的运行时同时的而不是接续的。
8
发表于 2016-5-19 06:08:37 | 只看该作者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19 02:08
由于发现经络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经络数量也会不同。十一脉是用艾灸诱发的经络感传,十二经脉是用六弦古琴诱发 ...

十七经指十四经脉加上肾经,膀胱经和胆经的双线。
9
发表于 2016-5-19 06:15:09 | 只看该作者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19 02:20
经络自然运行的方向是固定的。但是刺激穴位诱发的经络感传却往往是双向的。因此我们不能够用刺激穴位诱发的 ...

说什么内容?是五输穴的应用还是普通的针灸经验。其实我是研究经络理论的。如果想要了解我的临床经验请翻阅《解密中医绝招》。不过其中的解密不是用中医的理论而是现代观点。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6:43:04 | 只看该作者
fayuan_guo 发表于 2016-5-18 22:15
说什么内容?是五输穴的应用还是普通的针灸经验。其实我是研究经络理论的。如果想要了解我的临床经验请翻 ...

编辑推荐
作为一名当代的医者,作者从小立志学习中医,并有幸先后跟随两位针灸界大家彭静山教授和孟昭威教授学习,迄今研习《黄帝内经》33年余,从国内到海外,勤学习重实践的他行医近40年,积累了数量不菲的临证绝招,奇思妙想(比如经络感传,五音疗法,翡翠疗法等)。本书的出版,既是郭原医生的宝贵学术思想总结,也是奉赠给广大医学同道的一顿飨宴。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8689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5 18:04 , Processed in 0.06661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