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一脉合理性探讨[转]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6:43:2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简介
郭原,1956年生人。少年时自学中医。1977年考入辽宁中医学院中医系,1986年考入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生班。毕业后从事中医临床和研究。曾发明微电脑经络诊断仪并通过国家鉴定。临床上精通针灸和整脊之术。热衷于收集和自创医疗绝招,并力求将之理论化。针灸临床师从已故针灸大家彭静山教授,经络理论师从我国经络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孟昭威教授。临床研究的重点为经络实验与应用。
目录
◎目录
卷一?诊疗理论探讨

第一章?经穴诊疗理论.....................................................2
第一节 经穴概述.............................................................2
第二节 经络循行部位...................................................12
第三节 经络诊断...........................................................50
第四节 经络治疗...........................................................53

第二章?整脊诊疗理论...................................................59
第一节 基础理论...........................................................59
第二节 脊椎错位的诊断...............................................64
第三节 脊椎错位的治疗...............................................66
第四节 脊椎复位治疗的禁忌证...................................71
第五节 脊椎复位治疗后的辅助疗法........................... 72
12
发表于 2016-5-28 13:04:56 | 只看该作者
据当时考古学家说,《十一灸经》是考古学家加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没有名称,就是十一条经脉。其中没有心包络经脉。说明比《黄帝内经》早。《黄帝内经》中的筋经和《十一灸经》更接近。都没有穴位。按照人类认识由浅入深的规律,《十一灸经》和筋经应该是十二经脉的前身。由于没有穴位,它们是供推拿按摩用的,推拿按摩是经络穴位的的先驱。《十一灸经》的名称没有合理性。灸和针要有穴位才能施'治。而《十一灸经》没有穴位。可见其谬!
13
发表于 2016-5-28 22:12:00 | 只看该作者
十一脉的关键是心经和心包经的内脏感传都是心脏。心经的感传是到左右心壁,心包经的感传是到心脏的纵隔(心主指房间隔和室间隔),两条线的位置也比较接近就混在一起了。一直到商末使用了古琴乐音诱发经络感传才将二者区分开来。
14
发表于 2017-2-6 22:21:38 | 只看该作者
十二经脉的定型说法,有一个演变过程。马王堆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则是其演变轨迹。

十一经脉是“天六地五”(属天人相应体系)推演之结果。“天六地五”思想,春秋时期则有,如《国语·周语下》云:“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左传·昭公元年》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汉时沿袭并认为是天数(道),如《汉书·律历志上》云:“《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不如此则违背天意,或遭天谴。故人有五脏六腑十一经脉以应之。脏腑之名称,虽源于古代粗浅的实体解剖,但脏五腑六实由“天六地五”推演而来。

十二经脉亦是天人相应(属阴阳说)以应十二月的推演结果,由一阴一阳演变为三阴三阳而来。赵洪钧说:“经脉由十一变为十二,毫无疑问受‘天人相应’思想指导。《内经》反复说十二经‘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等等。‘天人相应’经董仲舒大发挥并与阴阳五行合流,其影响开始无孔不入,波及一切学术和迷信术数。由十一经变为十二经,理应在此时或稍后。要冲破五脏说,硬加一个心包,没有很强烈的哲学思想激发是不可能的。”(《内经时代》)

15
发表于 2017-2-6 22:24:23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7-2-6 22:21
十二经脉的定型说法,有一个演变过程。马王堆出土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则是其演变轨 ...

五脏六腑硬加一心包而成六脏六腑,以应(迁就)十二经脉之说。至《灵枢·经脉篇》定型为十二经脉,后一直未再有所变更。时贤赵洪钧先生将这个心包(膻中)谓之“理论模型的多余构件”。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说:“心包之说,在《内经》中凡6见。如果除外《素问·刺法论篇》这个遗篇,则只有5见,而且仅见于《灵枢》。其中《经脉》4见,《经水》1见。其余《内经》159篇,都没有提到。由于‘经脉’最后完成十二经脉说。所以,毫无疑问,心包就是出于十二经脉说的理论需要增加的。心包的前身是什么?就是膻中。……可以看出,添上心包这一‘脏’,只是为了凑够六脏六腑。不然,五脏六腑各一经,只能是十一经。其实,今《内经》至少还有4篇(灵2、41,素36、59)留有明显的十一经痕迹。足见十一经脉说保持了很长时间。十一脉是对应五脏六腑的。至今我们仍然习惯说五脏六腑。”

之所以说心包(膻中)是“理论模型的多余构件”,理由有三,“第一,此二者(实际是一个)作为脏腑,其内容实在太单薄。至今我们还习惯五脏说,足见中医理论并不重视它。第二,心包的出现,架空了心脏。它假设心不能受邪,受邪必死。叶天士说,温邪逆传心包,就是受这种假设影响。若问:既然心藏神,神志不清为什么不是心受邪呢?我们无话可说。况且,后来有了心经,心经也有输穴,为什么心不能受邪呢?后世明明有泻心火之说,莫非这个‘火’不是邪吗!第三,心包之说,造成中医理论的矛盾,引起了无谓的争论,给五脏六腑这个理论模型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六讲心包、膻中、三焦、命门和小心》)。

16
发表于 2017-2-6 23:02: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仁海中西医 于 2017-2-6 19:06 编辑

      在没有发现神经系统之前,古代人们能认识到“经络”现象,是难能可贵的。然而,神经系统发现之后,由十一经循行路线变成十二经循行路线,这种编造的理论显然在事实上不存在,而“经络”现象则确是现实存在的,是神经系统等的功能集合。
17
发表于 2017-2-7 10:42:27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2-7 05:17
仁海你见过循经络跳动现象呢?,你没有见过的就不存在。

心脏附近在什么部位跳的?
18
发表于 2017-2-7 11:35:19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发表于 2017-2-7 07:07
频率与心跳也不一样

证据?
19
发表于 2017-2-7 17:32:19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你没有见过,没法证明
——————————————————
老懂见过了,说说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5-27 05:16 , Processed in 3.2193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