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fayuan_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脉损伤后是可以修复的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00:17:24 | 只看该作者
我对穴位的理解如下:
1、穴字的本义是:(1)山洞,甲骨文;(2)土室,《说文》。
2、穴用于医学的意义是:(1)皮肤下可以摸到的凹坑。这个凹坑可以在骨孔中,可以在骨缝中,可以在骨角,可以在骨与肌肉的交界处,可以在肌肉的缝隙中。
3、作为穴位的条件还需要有:(1)对刺激敏感(酸麻重胀痛);(2)可能诱发出经脉感传;(3)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4、穴位的解剖结构是毛细血管的网团。网团中密集分布着神经末梢。毛细血管网团的密度并不均匀。
5、穴位毛细血管网团常位于毛细血管管网线上。
6、穴位处于疏松结缔组织结构中。
7、穴位的特异性在于毛细血管密度不均匀导致的各种受刺激后的不同反应。如感传的方向、串经数量和强度、交会的经脉、感传的重点部位等。
8、传统的穴位只能给出一个穴位大体的位置,临症时还需要通过寻找敏感的凹坑来精确定位。
9、传统的穴位大都是多经脉的复合穴位。这是基于上古治疗方法比较大的缘故。如果使用毫针的话就必须要把复合的穴位分开。否则的话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10、穴位在某些情况下会移位,这时不可以拘泥传统的定位。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12
发表于 2022-7-9 05:46: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千秋雪 于 2022-7-8 21:48 编辑
fayuan_guo 发表于 2022-7-8 16:17
我对穴位的理解如下:
1、穴字的本义是:(1)山洞,甲骨文;(2)土室,《说文》。
2、穴用于医学的意义 ...

虽然此贴属于初步探索,但是对穴位的理解和诠释,还是别具一格,颇有道理的,支持一下!
13
发表于 2022-7-9 05:59:08 | 只看该作者
4、穴位的解剖结构是毛细血管的网团。网团中密集分布着神经末梢。毛细血管网团的密度并不均匀。

一一穴位有多种类型,这里指的应是血管神经穴。
14
发表于 2022-7-9 06:00:46 | 只看该作者
皮神经穴
根据现代针灸学的定义,皮神经穴是分布着皮神经及其末梢的穴位。由于几乎全部经穴都分布在体表及其深层,所以全部经穴都可视为皮神经穴。按照定义,阿是穴和针灸治疗时选定的那些体表部位也可当作皮神经穴。当然,体表的某些部位即是被称作穴位,那么该处就应该是皮神经及其末梢较为集中或较为敏感的部位。众所周知,穴位作为一种感应点,内部疾病常通过相应的皮神经可以使相应的穴位产生感觉,如阑尾炎就可使在下肢的阑尾穴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又就针灸效应而言,刺激所有经穴都可以实现以皮神经(其中应包含有交感性神经纤维)及其末梢为主要感受器的传入效应,并且可在中枢实现一般的反射性调节或特殊的神经-体液反映。临床所用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等)、皮内针、三棱针,以及火罐、艾灸、毫针等都直接地刺激到皮神经及其末梢,因而产生了相应的效应。在临床上比较典型的皮神经穴有百会、膻中、列缺、犊鼻等。医家也常用四肢关节及脊柱两侧的皮肤作重点刺激以治疗相应疾病,例如网球肘、膝关节炎及多汗症等。
2.2  血管神经穴
血管神经穴的定义是穴位内有明显的干线血管或小血管及其相应的交感性神经。由于干线血管和小血管在许多情况下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如大隐静脉、桡动脉等),因此这种穴位是比较好确定的,如人迎、三阴交、太渊等。可以说这是古代医家定穴定经的重要出发点(“十二经皆有动脉”)。血管神经穴被针灸刺激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必将产生一定的调节效应。基于笔者对经络本质的科学认识,血管对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重要调节作用,交感性神经感觉末梢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以及交感神经的反应性调节,从而共同通过神经-体液反应参与全身性调节效应的实现。例如治疗高血压时针灸人迎穴所产生的交感抑制性调节,或治疗下肢淋巴管炎时针灸三阴交穴所产生的防御性调节等。另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刺激因素下,血管神经穴有利于产生循经感传现象和气至病所现象。
2.3  淋巴管(结)神经穴
现代解剖学将淋巴管和血管都归为脉管系统,且均属交感神经系统所支配,所以现代针灸学认为淋巴管神经穴在本质上应与血管神经穴基本相同,也是经络实质表现之一。临床常用的淋巴管(结)神经穴有耳门(耳前淋巴管)、翳风(耳后淋巴结)、合谷(手背淋巴管丛)、内关(骨间前淋巴管)、足三里(胫前淋巴管)、三阴交(小腿内侧淋巴管)等。在针灸刺激下,淋巴管(结)及其交感性神经末梢被刺激,可以有效地促进体内防御反应的产生,这在上述穴位所产生的免疫抗炎效应中可以反映出其实质作用。针灸临床上曾经多被应用的“零号疗法”以刺激淋巴结为重点,也说明了这一分类的必要性。
15
发表于 2022-7-9 06:01:04 | 只看该作者
2.4  混合神经穴
现代针灸学定义的混合神经穴是分布有明显的神经干或束支的穴位。由于这些神经可以是躯体性和交感性神经混合的,也可以是传入和传出神经混合的,因此,统称为混合神经穴。这类穴位分布很广,在临床上比较典型的混合神经穴有曲池(桡神经)、承扶(坐骨神经)、阳陵泉(腓总神经)等。在临床上还有许多常用的混合神经穴位,如下关(下颌神经)、外关(前臂骨间神经)、昆仑(腓肠神经)等。混合神经穴在针灸中常有良好的感传效应和调节效应。这是由于混合神经中的粗纤维(Ⅰ、Ⅱ类)不仅数量多,而且在抑制主要感受伤害性刺激的细纤维(Ⅲ、Ⅳ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混合神经穴多应用于促进机体产生交感抑制性反应及镇痛等方面。例如深刺承扶穴,常常产生沿坐骨神经分布范围的触电感或放射感,由此通过外周和中枢机制后对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腰腿痛等有良好疗效。又例如在针刺麻醉中,也多选择有或傍神经干的穴位施行之。
2.5  压敏穴
现代针灸学按生理学的概念,把那些有丰富的压力感受器或牵张感受器分布的穴位称为压敏穴。典型的压敏穴有合谷、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承山及许多背俞穴等。例如合谷穴内就分布了大量的产生针感的感受器,其中包括肌梭、环层小体和腱器官。针刺时它们三者分别感受肌肉的长度、张力和压力,并产生兴奋,然后经Ⅰ类和Ⅱ类粗纤维传向中枢。按照目前公认的机理,这类粗纤维的兴奋在中枢如脊髓和大脑皮层等处,可以产生交感抑制反应和增加内啡肽等递质,从而对抗Ⅲ类和Ⅳ类细纤维的兴奋,因此,产生镇痛及交感抑制性反应等效应。特别是压敏穴的针感好、痛觉小,即使在较大刺激量时或连续刺激时,也不易产生痛觉,甚至还会出现更好的功效,所以这类穴位在针灸疗法和针刺麻醉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针刺曲池以降压或退热,针灸内关穴治疗冠心病,电针风池和足三里施行针刺麻醉术等。
2.6  痛敏穴
现代针灸学把那些对痛觉敏感的内有较多细纤维(Ⅲ类、Ⅳ类)感觉末梢的穴位归为痛敏穴。它们在针灸刺激时容易发生疼痛,如水沟(人中)、少商、十宣、涌泉等穴位。这些穴位在受到较强刺激后,细的神经末梢(应包含有躯体性和交感性的两种纤维)兴奋将易于激活神经中枢,特别是激活反应性较大的交感-肾上腺防御系统。因此痛敏穴多用于急救复苏中,如针刺水沟穴或涌泉穴救治昏迷;也多用于提高防御免疫能力,如三棱针点刺少商治疗扁桃体炎等。
2.7  一般穴
所谓一般穴,乃是指那些无突出结构者,或在针灸中无特殊功能表现的一类穴位。因此,这类穴位多用在配穴或局部取穴方面。常用的一般穴有犊鼻(外膝眼)、内膝眼、天井、肩髃等。严格说来,它们肯定有皮神经分布,但在临床治疗中却并非主要是刺激皮神经起作用(不然就归入皮神经穴了),而是应用毫针等刺激这些穴位的深部组织。至于深部组织中究竟是结缔组织、韧带,血管、神经末梢、肌纤维或骨膜等,谁在起主要的作用?这就要视某一一般穴内的组织结构,和针灸刺激作用到哪一种组织结构而定了。如果能够确定某一一般穴内起主要作用的结构,那么它就可归入上述特定穴位。在临床实践中,有时一般穴也可作主穴。例如在治疗膝关节痛时,针刺或艾灸内膝眼和外膝眼也很有疗效。
16
发表于 2022-7-9 13:58:31 | 只看该作者
熟练掌握经络穴位治疗疾病的人没有几个。
17
 楼主| 发表于 2022-7-9 23:48:14 | 只看该作者
外科手术和截肢是中医黑们反对经脉存在的依据之一。对经脉损伤及修复的探索可以解释这些现象的合理性。导致在这一点上的反中医无效。但是我们也要考虑是什么结构导致经脉这么容易的修复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4-4-29 21:26 , Processed in 0.04652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